缩略图

浅谈教师提高大学生上课注意力的几种方法

作者

马银华 李涛 董爱义 车丽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 116026

在大学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当今大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却日益凸显。这个现象,不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也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超过 50% 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经常走神、玩手机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因此,探究教师提升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教师而言,此举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成就感与职业认同感;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其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对于高校而言,则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一、大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注意力不集中的具体表现

在大学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情形呈现出多种样。部分学生频繁低头注视手机,指尖在界面快速游走,全然沉溺于虚拟场景;或留恋于社交网站和短视频平台,持续刷新以追踪各类讯息动态。另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陷入怔忡,目光茫然,眼睛失焦,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毫无触动。更有不少学生昏昏欲睡,精神萎靡,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二)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剖析

学生自身因素

部分学生对于大学生活仍然处于迷茫状态,没有确切的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他们缺乏清晰的规划,不清楚大学的教学,对于自身塑造的影响。同时,一些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沉浸于手机的世界,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很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教师教学因素

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吸引力较低。在课堂上仅仅是进行知识的灌输,缺乏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导致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集中注意力。另外,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没有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这也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这些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

二、关于教师提高大学生上课注意力的三种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当前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将社会研究的最新成果、行业动态充分融入到教学当中。以计算机专业为例,除了在学习中加入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介绍,还可具体到如 GPT 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上的突破性应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技术迭代的速度与现实价值。通过这样结合前沿与实例的教学方式,用生动的案例提示抽象的原理知识,深入浅出,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才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营造积极课堂氛围,减少注意力干扰

课堂氛围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一个有序、活跃的课堂氛围,能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供保障,这一点需要教师从多方面着手。

教师应转变角色,在互动的过程中,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进行,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

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同时,考虑到大学生注意力集中周期约为 20-25 分钟,在实际课堂中,可采用教学与拓展相结合的循环模式,先进行核心知识的讲解,在感觉到学生乏力的时候,适当进行拓展教学,比如播放与课程相关的纪录片等,让学生逐渐恢复活力,以此形成正向循环。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呈现模式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的形式早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 PPT 讲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呈现形式,能通过多感官刺激有效提升学生注意力。

在多媒体资源整合方面,需打破单一的PPT 文字堆砌模式,构建“图文 + 音视频” 的复合呈现体系。例如,实验类课程中,3D 动画可动态展示实验操作的全流程,将一些难以在实验室复刻的大型实验得到展示,让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转化为直观的视觉画面。

在互动技术工具应用上,可充分发挥雨课堂、学习通等平台的实时反馈功能。“弹幕提问”能让内向学生突破表达顾虑,快速汇聚课堂共性困惑;“随机点名”借助技术的随机性,促使学生保持全程专注。让学生在即时反馈中强化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要落实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并推行个性化教学,核心在于教师深入了解每位学生,进而开展针对性引导。教师可通过日常交流、问卷调查及课堂观察等方式,逐步掌握学生的学习偏好——哪些学生热衷实践操作,哪些擅长理论钻研,又有哪些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

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学策略需作出灵活调整。例如,为倾向实践的学生增加实验操作机会,为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提供拓展性学术资料,助力其深化探究。

三、结论

提升大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绝非追求表面的“安静”与强制的“注视”,其生产目标在于激发并维持大学生主动、深度的学习参与。这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课堂氛围、现代技术及个性化教学等多维度协同发力。这些方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形成“吸引——维持——深化”的注意力管理闭环,让大学课堂真正焕发出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永恒魅力。

基金项目:本文由大连海事大学实验教改项目(syq2024)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40224070201) 支持

作者简介:马银华,大连海事大学,教师,博士;李涛,大连海事大学,本科生 ; 董爱义(通讯作者)大连海事大学,教师,博士;车丽,大连海事大学,教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