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融合的高中生物课程资源整合路径与应用研究
吴彩霞
茂名市电白区实验中学 525400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 “全面落实五育并举” 的要求,学科教学中五育融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中生物课程以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为核心素养,与五育目标具有天然契合点:生命伦理教育蕴含德育价值,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属于智育范畴,人体生理知识可服务于体育,生物多样性体现美育内涵,实验操作与田间实践承载劳育功能。
二、高中生物课程资源五育割裂的现状分析
(一)资源应用的单向化
教材资源被过度解读为 “知识载体”,忽视其多元育人价值。在“DNA 的复制” 教学中,教师仅讲解复制过程与意义(智育),未挖掘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所体现的 “秩序美”(美育),也未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研究中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德育)。实验资源的应用更显局限, 90% 的实验课仅关注 “操作规范” 与 “结果正确性”,对实验后的器材整理(劳育)、安全意识培养(德育)缺乏要求。
(二)活动设计的碎片化
五育元素的融入多为随机点缀,缺乏系统性。在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单元,教师可能在讲解血糖调节时提及 “合理膳食”(体育),但未与 “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德育)、“血糖平衡的动态美”(美育)形成关联。某高中 “校园植物观察” 活动中,学生仅记录植物种类(智育),未涉及植物修剪(劳育)、形态审美(美育)等维度,资源价值未被充分挖掘。
(三)评价体系的单一化
课程评价仍以纸笔测试为主,聚焦知识掌握程度,五育融合的成效缺乏衡量标准。学生实验报告的评分中,“实验结论” 占比 60% ,“合作过程”“创新建议” 等涉及德育、劳育的指标合计不足 15% 。这种评价导向导致教师缺乏整合五育资源的动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不到有效关注。
三、五育融合的高中生物课程资源整合路径
(一)构建 “三维目标矩阵”:锚定资源整合方向
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横轴,五育目标为纵轴,构建融合式目标体系。以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为例:
德育目标:通过分析生态平衡案例,培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智育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原理;
体育目标:探讨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联,树立环保促健康的意识;
美育目标:感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和谐美;
劳育目标:参与校园生态角的维护,掌握基础种植技能。
目标矩阵明确各维度的融合点,避免资源整合的盲目性。
(二)开发 “主题式资源包”:整合多元素材
1、教材资源的深度挖掘
梳理教材中蕴含五育元素的知识点,形成主题资源集群。以 “细胞的增殖” 为例:
德育素材:介绍科学家观察细胞分裂的坚持精神(如弗莱明发现染色体的历程);
智育素材:细胞周期各阶段的特征与图像分析;
美育素材:显微镜下细胞分裂的动态图像(如染色体排列的对称性);
劳育素材:制作细胞分裂模型的手工操作指南。
将这些素材整合为 “细胞生命的律动” 主题包,配套教学方案使
(三)设计 “阶梯式实践链”:推动五育落地
按 “认知 — 体验 — 创造” 层级设计实践活动,实现资源价值的递进式发挥。以 “生物技术实践” 模块为例:
1、基础层(认知):分析发酵技术的原理(智育),了解传统发酵工艺中的工匠精神(德育);
2、体验层(操作):分组制作泡菜、果酒(劳育),观察发酵过程中的颜色与气味变化(美育);
3、创造层(应用):优化发酵配方,设计兼具营养与美感的发酵食品(体育 + 美育),撰写实践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智育 + 德育)。
实践链中各环节衔接自然,五育元素相互渗透。
四、五育融合课程资源的应用案例
(一)“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整合实践
1、资源准备
教材章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3 第 5 章;拓展资源:本地湿地公园生态视频、校园绿化分布图、生态瓶制作材料、“环保志愿者” 访谈录音。
2、实施流程
(1)、认知阶段(2 课时):
智育 + 德育:分析教材中 “草原生态系统” 案例,结合湿地公园视频,讨论 “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形成 “保护湿地” 的共识;美育:观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感受生物间相互依存的和谐美,绘制 “我心中的生态系统” 创意图画。
(2)、体验阶段(3 课时):
劳育 + 智育:分组调查校园绿化情况,用样方法统计植物种类,修剪杂乱枝条,记录数据并分析校园生态结构;
体育 + 德育:邀请校医讲解 “绿化覆盖率与空气质量” 的关系,制定 “班级绿植养护计划”,培养责任意识。
(3)、应用阶段(1 课时):
综合实践:各组制作微型生态瓶,标注生物种类与养护要点(智育 + 劳育),在校园文化节展示并讲解设计理念,评选 “最美生态瓶”(美育 + 德育)。
3、实施效果
学生不仅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核心知识,更在实践中表现出明显变化: 82% 的学生能主动参与校园绿化维护(劳育), 76% 能说出 3 条以上环保建议(德育), 65% 的学生表示 “重新发现了植物生长的美感”(美育),实现了五育的协同发展。
(二)“细胞的生命历程” 跨学科整合实践
1、资源整合亮点
与美术学科合作:用黏土制作细胞分裂模型,要求模型兼具科学性(智育)与艺术性(美育);
与体育学科联动:分析 “细胞衰老与人体衰老” 的关系,设计 “延缓衰老的健康作息表”(体育 + 德育);
社区资源利用:走访医院细胞实验室,观察细胞培养过程,体会科研人员的劳动付出(劳育 + 德育)。
2、学生反馈
某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写道:“以前觉得细胞分裂只是枯燥的过程,现在通过制作模型,发现染色体排列像舞蹈一样有规律,而且知道了保持健康作息能让细胞更有活力,我开始坚持早睡了。” 这种反馈体现了五育融合对学生认知与行为的深层影响。
六、结论
基于五育融合的高中生物课程资源整合,并非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通过重构资源应用方式,实现 “知识传授” 与 “全面育人” 的有机统一。教师应深入挖掘生物学科的五育内涵,将教材、实验、校园、社区等资源转化为育人载体,让学生在认识生命、探究生命的过程中,同步发展道德品质、科学思维、健康意识、审美能力和劳动技能。这种整合不仅丰富了生物教学的形态,更回应了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的根本问题,为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提供了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赵丽娜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J];亚太教育 ;2022 年 06 期
[2] 王冰瑜 ; 与化学相融合的高中生物有效思维课堂的构建——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课为例 [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 03 期
[3] 姜德志 ;“五育融合”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3 年 0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