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程项目 “规划 - 建设 - 运营” 全周期价值实现机制探讨
刘雄飞
隆阳区瓦渡乡党群服务中心兼隆阳区瓦渡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村镇规划 678018
引言
农村工程项目是推动农村发展、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支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工程项目日益增多。然而,当前农村工程项目在 “规划 - 建设 - 运营” 全周期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规划不合理、建设质量不高、运营效率低下等,严重影响了项目价值的充分实现。因此,探讨农村工程项目 “规划 - 建设 - 运营” 全周期价值实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分析农村工程项目全周期各阶段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价值实现机制,为提高农村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农村工程项目 “规划 - 建设 - 运营” 全周期价值实现机制简介
农村工程项目 “规划 - 建设 - 运营” 全周期价值实现机制,是一套贯穿项目从构思到长期运转的系统性体系,其内涵丰富且多层次,涵盖了目标导向、过程协同、价值维度、主体联动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项目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的最大化与可持续化。
(一)以全周期协同为核心的系统性运作逻辑
该机制打破了传统农村工程项目中规划、建设、运营各阶段相互割裂的状态,强调三个阶段的有机衔接与动态协同。在规划阶段,需充分预判建设的可行性与运营的可持续性,将运营需求前置融入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则要严格遵循规划蓝图,同时为后续运营预留合理空间,避免因施工缺陷导致运营障碍;运营阶段需及时反馈实际问题,为规划优化和建设改进提供依据。这种 “前馈 - 反馈” 的闭环逻辑,使项目各环节形成相互支撑的整体,避免出现 “规划脱离实际、建设忽视运营、运营背离初衷” 的脱节现象,确保项目从起点到长期运转始终围绕价值目标推进。
(二)多维度价值融合的目标导向
全周期价值实现机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农村工程项目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经济价值体现在项目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如基础设施项目降低农业生产物流成本、产业项目带动农民增收等,需在全周期中通过科学规划控制成本、高效运营提升收益;社会价值聚焦于满足农民需求,如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促进乡村治理等,要求项目规划贴合农民实际需求,运营过程保障民生服务的持续性;生态价值则强调项目与乡村自然环境的协调,规划阶段需避开生态敏感区,建设阶段采用绿色技术,运营阶段减少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实现 “绿水青山” 与 “金山银山” 的协同。
(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机制内涵中包含政府、市场、村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权责划分与协作模式。政府承担规划引导、政策支持与监管责任,需在规划阶段明确公共服务底线,建设阶段规范市场秩序,运营阶段保障公益属性;市场主体(如企业、合作社)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建设与运营,发挥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提升项目效率;村民作为直接受益者,在规划中拥有知情权与参与权,在运营中可通过自治组织参与管理,形成 “共建共治共享” 的格局;社会组织则可提供技术支持、监督评估等服务,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
(四)动态适配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农村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中,全周期价值实现机制需具备动态调整能力。规划阶段需预留弹性空间,应对乡村产业升级、人口结构变化等长期趋势;建设阶段需采用模块化、可扩展的技术方案,降低未来改造难度;运营阶段需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根据农民需求变化、政策调整等因素优化运营模式。同时,机制需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在资源利用上追求集约高效,在利益分配上兼顾公平与效率,确保项目在生命周期内持续创造价值,而非短期 “政绩工程”。
二、农村工程项目 “规划 - 建设 - 运营” 全周期价值实现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规划阶段
规划是农村工程项目的首要环节,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后续的建设和运营。但目前农村工程项目规划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地区在项目规划时,缺乏对农村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产业特色、农民需求等因素,导致规划与实际脱节。例如,一些地区盲目跟风建设产业园区,却因当地缺乏相应的资源和产业基础,最终导致项目闲置。
同时,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农村工程项目规划只注重短期效益,没有与农村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导致项目在建成后不久就无法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此外,各部门之间在规划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使得不同项目之间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
(二)建设阶段
建设阶段是将规划蓝图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关键环节,但该阶段也存在不少问题。建设质量参差不齐是较为常见的问题,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利润,偷工减料、违规操作,导致项目存在安全隐患。例如,一些农村道路建设中,使用不合格的材料,路面在短期内就出现破损,影响了交通通行和农民的出行安全。
建设进度滞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资金不到位、施工组织不合理、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村工程项目无法按照计划完成,不仅增加了项目成本,也影响了项目的及时投入使用。
另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部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随意破坏植被、排放废弃物,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违背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三)运营阶段
运营阶段是农村工程项目实现其价值的重要阶段,但目前该阶段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运营管理不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农村工程项目缺乏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导致项目的维护保养不到位、设备闲置、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等。例如,一些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没有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
运营资金不足也是制约农村工程项目运营的重要因素。农村工程项目的运营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导致许多项目在运营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无法正常开展运营活动。
三、农村工程项目 “规划 - 建设 - 运营” 全周期价值实现机制构建
(一)规划阶段价值实现机制
建立科学的调研与论证机制。在农村工程项目规划前,要组织专业的团队深入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农民需求等情况。同时,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农民代表等进行论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构建前瞻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规划机制。农村工程项目规划要与农村长远发展目标相衔接,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实现规划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农村工程项目规划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让农民参与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认可度和可行性。
(二)建设阶段价值实现机制
强化质量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质量监管,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和规范,加强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同时,要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对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进行责任追究。
建立进度保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明确各阶段的施工任务和时间节点。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和协调,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照计划顺利推进。同时,要建立进度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进度滞后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构建绿色建设机制。在农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规范施工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鼓励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实现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运营阶段价值实现机制
建立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机制。引入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负责农村工程项目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加强对运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建立健全运营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营。
构建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拓宽农村工程项目运营资金的来源渠道,除了政府财政投入外,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运营。可以通过 PPP 模式、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
结论
农村工程项目 “规划 - 建设 - 运营” 全周期价值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规划、建设、运营各个阶段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并辅以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建立科学的调研与论证机制、前瞻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规划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等,实现规划阶段的价值;通过强化质量监管机制、建立进度保障机制、构建绿色建设机制等,实现建设阶段的价值;通过建立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与评估机制等,实现运营阶段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村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常富军 , 慕良泽 . 农村青年承揽工程项目的社会网复杂回报机制 [J]. 青年研究 , 2024, (02): 80-93+96.
[2] 姜正富 . 农村工程项目业务的账务解析 [J]. 农村财务会计 , 2021, (08): 14-18.
[3] 谢颖川 , 刘长玲 . BIM 技术在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J]. 河南建材 , 2020, (05):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