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彭希悦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在数字技术和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正面临着教学理念和方法革新的挑战。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作为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重要媒介,它的教学模式影响着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职业竞争力。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资源分散、方法单一的现象,这使得学生很难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内容。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混合式的教学理念为依据,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跨学科资源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活跃课堂生态,帮助学生实现由技能掌握到艺术创造的转变。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原则
(一)动态化知识重构原则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应打破传统静态的知识框架,构建动态化的知识重构体系[1]。由于即兴伴奏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并且音乐风格及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教学要摈弃固化知识的讲授顺序及界限,根据音乐潮流及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的整合重组。突破学科壁垒、融合前沿多元内容、使知识结构跟上音乐发展步伐、引领学生建立灵活的知识网络、提高处理复杂音乐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分层式能力进阶原则
学生在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基础与能力的差异。分层式的能力进阶原则,强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潜能,设置阶梯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学习阶段进行准确划分,每个阶段设置清晰、循序渐进的能力要求,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配套分层标准,切忌“一刀切”。它给基础薄弱的学生打牢了基础,给能力突出的学生拓展了空间,推动了各层次学生的能力进阶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策略
(一)融合多元曲风强化伴奏风格适应性训练
钢琴即兴伴奏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建构曲风多元训练系统,并通过系统性指导提升学生伴奏风格适配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筛选出风格各异的音乐素材并设计阶梯式的训练任务,使学生能够在各种曲风的变换下打破思维定式。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和动态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不同曲风伴奏的核心元素,督促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多变,增强即兴创作应变能力[2]。
以爵士与民族曲风融合训练为例,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民族民歌旋律进行教学,让学生将爵士音乐节奏特点和声色彩融入其中,同时又能保持民族音乐韵味。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分析爵士切分节奏和民族音乐节拍相结合的要领,并演示怎样在蒙古族长调自由律动中融入爵士摇摆节奏,让旋律更富有律动感。然后指导学生试图用爵士特色和弦来代替传统民族和音如爵士Ⅱ -V-I 来代替五声调式和音来重塑音乐色彩。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现场演奏,纠正错误和调整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两种曲风适配逻辑并逐渐形成跨风格即兴伴奏的能力,让学生面对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能够快速抓住关键元素并创造和谐而又有新意的伴奏。
(二)引入智能技术辅助即兴创作与实时反馈
在教育技术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师要积极探索将智能技术和即兴伴奏教学进行深度结合,构建有效的教学交互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智能音乐软件实时分析功能来设计创作任务和设定参数指标,使学生能够在创作时立即得到系统的反馈。同时借助云端协作工具实现师生,生生间创作共享和多维度评价,建立动态学习共同体,帮助学生优化创作思维,增强即兴创作精准度和创新性。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具备和弦分析与生成功能的智能软件开展流行歌曲即兴创作训练。教师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一首流行歌曲主旋律,让学生用软件录入旋律后,系统立即产生了基本和弦框架。学生可以以此为基础做一些个性化的修改,比如调和弦转位和增加通过和弦。在创作时,该软件实时探测和声开展是否合理,对于不协和或者与流行音乐风格不符的和声组合给出提示信息并给出优化建议。教师实时观察学生的创作进度并就共性问题重点解读,鼓励和指导单个同学独特的想法。在学生创作结束之后,教师组织线上作品展示并使用智能软件中音频对比功能对学生作品和经典流行歌曲的伴奏做参数分析,直观地展示创作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督促学生借助智能技术不断提高创作技巧和促进即兴创作的能力。
(三)构建跨学科合作模块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教师需积极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构建跨学科合作的桥梁,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策划和整理,巧妙地把音乐理论,和声学、曲式分析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到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当中,带领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多维度的考察,从而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和创新能力[3]。
以 “影视配乐创作与即兴演奏” 项目为例,教师可联合影视编导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一段 3 - 5 分钟的无配乐短片。教师先带领学生对短片中的题材,情感基调,情景转换节奏等元素进行剖析,然后再引导学生利用钢琴即兴伴奏的相关知识针对不同情景设计出对应的音乐主题和声走向。教师在进行创作时鼓励学生借用作曲专业配器思维来思考钢琴对各种乐器音色进行仿真的可能,如利用高音区的清脆音色来仿真铃铛、利用低音区的厚重音色来展现厚重氛围等等。同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理论知识并根据剧情的发展来调节旋律起伏和节奏疏密。在学生初步创作结束时,教师会组织他们当场即兴发挥,并让他们根据短片中播放出的实时画面来灵活地调节演奏速度和强度,让音乐和画面达到完美的吻合,从而加强学生综合运用钢琴即兴伴奏进行跨学科情境中的能力培养。
四、结语
在数字技术与艺术教育深度交融的时代语境下,对高校音乐教育类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进行教学革新是满足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不二选择。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在给课程教学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反映出教育在学科融合和技术赋能方面的主动作为。这一教学模式的革新打破了传统的限制,构建了一个更开放和适应性更强的学习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音乐教育人才有着深刻的意义,以期对音乐教育领域不断发展提供可借鉴之路。
参考文献
[1] 管雨婷 , 陈鹏 .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策略探究 [J]. 参花 ,2025,(17):168-170.
[2] 王刚 .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策略 [J]. 戏剧之家 ,2022,(20):166-168.
[3] 张雪梅 .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研究 [J]. 时代报告 ( 奔流 ),2021,(07):153-154.
基金项目: 2024 年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多元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JXC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