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魔幻”中显影:《穿越雨林之弧》的慢暴力书写
闵宇萱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
罗布·尼克森在《慢暴力与穷人的环境主义》指出,当今时代面临危机,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有毒废弃物污染等,这些危机实际上是一种“慢暴力”。尼克森认为,这种暴力之所以慢,是因为其危害结果的发生往往是延迟的、弥散的和渐进的。因此,慢暴力常处于失语状态,难以吸引持续的公众注意力,从而导致“注意力经济”时代的表征危机(Nixon, 2011)。为应对慢暴力的表征困难,尼克森鼓励作家创造性地运用叙事策略,将这种不易察觉的暴力在作品中变得可见,激发读者的反思和政治行动。山下凯伦的《穿越雨林之弧》前瞻性地应对了表征问题。小说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呈现了发生在巴西雨林的慢暴力进程。
一、破解“突然性”假象:魔幻叙事的可见化
小说讲述了马塔考的兴衰历程,从发现、发展到衰败。这一过程在表面叙事上呈现出一种戏剧性的突转:一种坚不可摧的神奇材料带来经济奇迹,随后又因一种能分解塑料的细菌而迅速崩溃。这种“兴起-衰落”的线性叙事极易被误读为一个孤立、偶然的灾难事件,从而掩盖了其背后漫长的因果链和历史纵深。
山下凯伦的卓越之处在于,她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打破了线性叙事的传统,将慢暴力的漫长时间压缩并呈现于读者面前。其中最核心的魔幻叙事技巧是主人公日本人石丸一正(Kazumasa Ishimaru)额前那个旋转的球体。这个小球作为故事的全知叙述者,拥有超越线性时间的能力。它能够预知未来,也能回顾过去,从而将不同时间点上的事件并置关联。例如,小球早已预见到疯狂开采的后果,这种预知能力将过度开采到生态崩溃之间的时间距离大大缩短,迫使读者在阅读马塔考的繁荣时已然感知到隐藏的危机,从而体会到破坏并非突然降临,而是早已埋下伏笔。
此外,小说中其他魔幻元素也致力于破解“快”的假象。例如,那位长着三只手臂的美国高管乔纳森·特威普(Jonathan Tweep),其怪异身体本身就是技术异化和资本贪婪的象征,他的决策和行为加速了慢暴力的进程,而其身体的“非自然性”也暗示了发展过程的扭曲与病态。再如,席卷而来的“塑料雨”和最终吞噬一切塑料的细菌,这些超现实元素以一种高度象征和浓缩的方式,具象化了污染累积和生态反扑的漫长过程。它们不是“突然”出现,而是自然系统在承受了漫长压力后的“总爆发”。通过这些魔幻元素的介入,山下凯伦将通常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才能显现的慢暴力后果,浓缩在一个可被叙事把握和读者感知的时间框架内,有效地破解了“突然性”的假象,揭示了其缓慢而必然的发生逻辑。
二、魔幻现实与慢暴力的空间交织
慢暴力不仅具有时间上的隐蔽性,更渗透于生态、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通过将魔幻元素融入这些维度中,山下凯伦构建了一个多重慢暴力交织的叙事空间,深刻揭示了它们的内在关联,全面展现了慢暴力的复杂面貌。
在生态上,小说魔幻地呈现了环境退化的过程。马塔考塑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它源于海洋中沉积多年的塑料垃圾,在高压下形成的巨大矿藏,这本身就是对全球塑料污染问题的超现实写照。它的“神奇”属性吸引了全球资本,导致雨林被大规模砍伐和开采:“树木被砍倒,连日大雨冲刷着泥土,直至露出坚硬无比的玛塔考塑料矿层(Yamashita 1990)”。这一描写将破坏的过程清晰呈现。而最终,自然以一种魔幻的方式完成了报复——进化出以塑料为食的细菌,彻底瓦解了人类依靠科技征服自然的幻梦。这一生态慢暴力的完整链条,通过魔幻设定变得清晰可见。在文化上,魔幻手法揭示了文化侵蚀和殖民这一慢暴力。小说中充满了文化杂交的人物:拥有三只手臂的美国人推普、前额有球的日本人石丸一正、虔诚的巴西信徒巴提斯塔、古老的印第安后裔马内·佩纳等等。马塔考的“繁荣”吸引了全球势力。伴随着资本涌入的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进行缓慢蚕食。例如,传统信仰(如对羽毛神迹的崇拜)在科技和资本面前逐渐失去力量,本土居民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这种文化上的慢暴力同样不易察觉,它发生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通过电视节目、商品消费、语言变化等缓慢推进。在经济上,小球作为魔幻元素象征着全球资本。以 GGG 公司为代表的跨国资本,不惜一切利益代价收集羽毛和开采塑料。马塔考的财富被国际资本夺取,代价却由当地人承受。尼克森的穷人环境主义也说明了这一点,无论是经济代价还是生态代价,往往都是由底层阶级的人们承受。小说中,根据小球的回忆,那些病菌病毒人们普遍认为都是发生在穷人身上,这也验证了,为什么慢暴力难以察觉的原因之一。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剥削与压迫,也是一种典型的慢暴力。例如,奇科·帕科(Chico Paco)的朝圣之旅被资本改造利用,本土居民马内·佩纳的羽毛学被卷入全球经济的漩涡,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三、魔幻叙事的价值与意义
综上所述,山下凯伦利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应对了慢暴力的表征之难。魔幻叙事将慢暴力的不可见变得可见化。这打破了“突然兴衰”的表象假象,揭示了隐藏在其下的、缓慢累积的生态破坏、经济剥削和文化侵蚀。这种叙事将慢暴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多重维度压缩并呈现于读者面前,引发人们思考。
山下凯伦的《穿越雨林之弧》出版于 1990 年,而尼克森于 2011年提出慢暴力理论。由此可见,尼克森指出的困境,山下凯伦在二十年前就前瞻性地应对了。她以非写实的手法击破了“发展”“进步”等表面叙事,揭示出其背后生态、文化、经济在慢时间中逐渐被侵蚀的过程。这部写于 1990 年的小说,几乎预言了三十多年后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塑料污染、海洋垃圾、微塑料侵入人体……那些曾经看似荒诞的情节,正一步步走进我们的日常。小说通过魔幻叙事所揭示的,不仅是过去和当下的暴力,更是未来的潜在灾难。它警示我们,如果继续忽视慢暴力,人类终将迎来如同马塔考一般轰然倒塌的结局。魔幻现实主义不仅暴露问题,也以其开放性的叙事启发思考。小说的结尾并非彻底的绝望,马塔考塑料消失了,雨林开始了缓慢的自我修复。一些人物也试图在新的基础上重建生活。这种叙事暗示了危机的另一面——转变的契机。唯有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全球与地方、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走出慢暴力所铺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Nixon R. Slow violence and the environmentalism of the poor[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
[2] Yamashita, Karen Tei. Through the Arc of the Rain Forest[M]. Minneapolis: Coffee House Press,1990.
[3] 陈佳乐, 祖国霞. 采掘小说《怪异的天气》中的慢暴力[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24(02):35-40.
[4] 聂珍钊 .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类主体:生态危机解困之路 [J].外国文学研究 ,2020,42(01):22-33.
[5] 姚青琪 . 论《穿越雨林之弧》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D]. ,2016.
作者简介:闵宇萱(2002—),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学生,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单位: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