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350线桥梁工程交工验收技术分析报告
陈松林
身份证:511622198806277710 广安交通投资建设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国道350 线作为重要的交通干线,其改扩建工程对于提升区域交通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为国道350 线某段桥梁工程的交工验收,旨在通过技术分析评估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性及耐久性,确保桥梁能够安全、稳定地投入使用。
1.2 工程概况
本次交工验收的桥梁工程位于国道350 线某具体段落内,左幅新建 5-20m 预应力砼简支小箱梁桥,桥面连续,桥长 106m,墩台均采用桩柱式结构;右幅新建6-20m 预应力砼简支小箱梁桥,桥面连续,桥长132m。桥面宽度21 米,设计荷载为公路-I 级桥墩采用桩柱式结构,桥台采用桩基础重力式桥台。
二、交工验收依据与标准
2.1 验收依据
本次交工验收主要依据以下文件和规范进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1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50-2020)《公路工程交工验收办法实施细则》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文件及施工合同
2.2 验收标准
验收标准主要包括桥梁工程的外观质量、实测项目、质量保证资料等方面。具体标准如下:
外观质量:桥梁构件表面应平整、无裂缝、无蜂窝麻面、无露筋等现象,混凝土颜色均匀一致。实测项目:包括桥梁轴线偏位、桥面宽度、桥面高程、桥墩垂直度、桩基完整性等关键指标,均需满足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标准。
质量保证资料:包括原材料检验报告、混凝土配合比报告、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资料应齐全、真实、有效。
三、交工验收内容与技术分析
3.1 桥梁结构尺寸与位置检查
技术分析:
桥梁轴线偏位:通过全站仪测量桥梁轴线位置,与设计轴线进行对比,实测轴线偏位最大值为16mm,小于规范允许的20mm 偏差,满足设计要求。
桥面宽度与高程:采用水准仪和钢尺测量桥面宽度和高程,实测桥面宽度平均值为 21m ,与设计值 21m 相符;桥面高程实测值与设计值之差最大为 +δ14mm ,小于规范允许的 ±46mm 偏差,满足设计要求。
桥墩垂直度:使用经纬仪测量桥墩垂直度,实测垂直度偏差最大为 12‰ ,小于规范允许的 80‰ 偏差,满足设计要求。
3.2 桥梁基础与下部结构检查
技术分析:
桩基完整性: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对桩基进行完整性检测,共检测桩基 46 根,其中I 类桩 44 根,占 95.65% ;II 类桩2 根,占 4.35% ;无III、IV 类桩,桩基完整性满足设计要求。
桥墩与桥台:检查桥墩与桥台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等指标,实测混凝土强度平均值为38.35MPa,达到设计强度的 128% ;钢筋保护层厚度实测值合格率为 96% ,满足规范要求。
3.3 桥梁上部结构检查
技术分析:
主梁与横梁:检查主梁与横梁的混凝土强度、预应力张拉与压浆质量等指标。实测混凝土强度平均值为48.8MPa,达到设计强度的 122% ;预应力张拉应力实测值与设计值之差最大为 1.6% ,小于规范允许的 ±6% 偏差;压浆密实度良好,无空洞现象。
桥面铺装与伸缩缝:检查桥面铺装层的平整度、厚度及伸缩缝的安装质量。实测桥面铺装层平整度最大偏差为 1mm ,小于规范允许的 2mm 偏差;铺装层厚度实测值与设计值之差最大为 ∇+3mm ,满足设计要求;伸缩缝安装牢固、无错位现象,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3.4 桥梁附属设施检查
技术分析:
护栏与排水系统:检查护栏的线形、高度及排水系统的畅通情况。护栏线形流畅、高度一致,满足设计要求;排水系统畅通无阻,无积水现象。
照明与交通标志:检查照明设施的亮度、均匀度及交通标志的设置情况。照明设施亮度充足、均匀度良好;交通标志设置规范、清晰可见,满足行车安全要求。
四、质量保证资料审查
4.1 原材料检验报告
审查了钢材、水泥、砂石料等原材料的检验报告,所有原材料均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确保了工程质量的基础。
4.2 混凝土配合比报告
审查了混凝土配合比报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合理,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标准,为混凝土施工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4.3 施工记录与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审查了施工记录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施工过程记录详实、准确,隐蔽工程验收程序规范、严格,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的可追溯性。
五、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5.1 存在问题
在交工验收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
部分桥墩表面存在轻微蜂窝麻面现象;
个别桥面铺装层存在细微裂缝;
伸缩缝处局部存在不平整现象。
5.2 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措施:对桥墩表面蜂窝麻面现象进行打磨处理并涂刷防水涂料;对桥面铺装层细微裂缝进行封闭处理并加强后期养护;对伸缩缝处不平整现象进行重新调整并加固处理。
六、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通过本次交工验收技术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国道350 线桥梁工程在结构尺寸与位置、基础与下部结构、上部结构及附属设施等方面均满足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标准;
工程质量保证资料齐全、真实、有效;
存在问题已提出整改措施并计划实施。
6.2 建议
针对未来类似项目的施工与验收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在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具体而言,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标准,以及设计文件和施工工艺要求,确保每一步施工都符合既定标准。原材料作为工程质量的基础,其检验工作尤为重要。施工单位应建立严格的原材料检验制度,对每一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质量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混凝土作为桥梁工程的主要结构材料,其配合比的控制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施工单位应依据设计要求和试验数据,精确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确保混凝土质量满足工程需求。此外,施工记录管理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施工单位应详细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原材料使用情况、混凝土浇筑情况、施工时间等,以便在后续的质量检查和验收过程中提供有力依据。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桥梁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标准的重要保障。施工单位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职责和权限。同时,施工单位应加强对质量保证体系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全体人员都能够理解和执行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在质量检查与验收方面,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细致的检查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应及时进行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形成有效的质量约束机制。此外,施工单位还应定期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评审和改进,确保其适应工程发展的需要。
注重后期养护与管理
桥梁工程投入使用后,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同样至关重要。良好的养护与管理能够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确保其安全、稳定地运行。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后期养护与管理计划,明确养护内容、养护周期和养护标准。定期对桥梁结构进行检查,包括桥面、桥墩、桥台等关键部位,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对于发现的裂缝、剥落等问题,应及时进行修复,防止问题扩大。同时,施工单位还应加强对桥梁周边环境的监测,如水位、地质变化等,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此外,施工单位还应建立桥梁养护与管理档案,记录每次养护与管理的情况,为后续的养护工作提供参考。通过加强后期养护与管理,可以确保桥梁工程长期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
在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是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施工单位应积极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引进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例如,可以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和工艺,提高施工精度和效率;采用新型建筑材料,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同时,施工单位还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展桥梁工程技术研究和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与应用,可以不断优化施工方案,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此外,施工单位还应注重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类似项目的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并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