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渗漏病害成因分析与防治技术
唐超
532527199112162033
引言
住宅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休息的核心场所,其质量状况与居民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更直接关联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住宅建筑的各类质量问题中,渗漏是最为常见且难以彻底根治的病害之一。一旦发生渗漏,往往会造成墙面出现水渍、霉斑,墙体因长期受潮而发生开裂、剥落,室内家具、电器等因进水而损坏等一系列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渗漏若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理,水分会逐渐渗透到建筑结构内部,导致钢筋锈蚀、混凝土强度下降,进而引发严重的结构安全隐患。因此,深入研究住宅建筑渗漏病害的成因,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对于提升住宅建筑质量、保障居民生活安稳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住宅建筑渗漏病害的成因分析
(一)材料质量缺陷
材料是构成住宅建筑的基本要素,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建筑的抗渗漏能力。在部分住宅建筑工程中,为了追求成本的降低,存在选用质量不达标的防水材料的情况。例如,使用的防水卷材可能存在厚度未达到设计标准、材质本身耐候性较差的问题,在经历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环境的长期作用后,容易出现老化、开裂、起鼓等现象,导致防水功能逐渐丧失。防水涂料若粘结力不足、抗渗性能不符合要求,涂刷后难以形成完整、严密的防水膜,水分极易从薄弱部位渗透进去。除了防水材料,墙体所使用的砌块、砌筑砂浆等材料若质量不过关,如砌块的孔隙率过大、内部结构疏松,砂浆的强度不足、保水性和粘结性较差等,都会使墙体本身的抗渗性能下降,水分能够轻易地通过墙体材料的孔隙或砂浆与砌块之间的缝隙渗入室内。
(二)施工工艺不规范
施工环节是将设计蓝图转化为实际建筑的关键过程,施工工艺的规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住宅建筑是否会出现渗漏问题。在屋面防水施工中,基层处理是基础环节,若基层表面不平整,存在凸起或凹陷,或者基层清理不彻底,残留有灰尘、杂物、油污等,都会导致防水材料与基层之间无法紧密粘结,形成空鼓、气泡。当遇到降雨时,雨水会顺着这些空鼓和气泡的缝隙渗入到屋面结构内部,引发渗漏。在卫生间、厨房、阳台等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区域,管道穿越楼板的预留洞口封堵处理尤为关键,若封堵时未采用合适的材料,或者封堵过程中操作马虎,未能做到分层夯实、严密填充,就会在洞口周围形成渗漏通道。同时,防水层施工时若涂刷不均匀、厚度不够,或者在搭接、收头部位处理不规范,也会使防水层出现局部薄弱点,成为渗漏的隐患。此外,部分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对防水施工的规范和标准掌握不熟练,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操作,进一步增加了渗漏发生的可能性。
二、住宅建筑渗漏病害的防治技术
(一)材料控制技术
要有效防治住宅建筑渗漏,首先必须从材料源头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所使用的各类材料符合质量要求。在防水材料的选用上,应严格遵循设计文件的要求和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对市场上的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产品进行全面考察和对比,选择信誉良好、质量稳定、具有良好耐候性、抗渗性、粘结性的产品。在材料进场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检查产品的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资料,同时对材料的外观、厚度、物理性能等进行抽样检测,只有检测合格的材料才能投入使用,坚决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对于墙体材料,如砌块、砂浆等,应根据建筑的设计要求和使用环境,选用孔隙率小、密度适中、强度符合标准的产品。砌块进场后要进行外观质量和强度检验,确保其无裂缝、无破损,强度达到设计值;砂浆应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配制,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保水性和粘结强度,从而提高墙体的整体抗渗性能。
(二)施工管理技术
规范施工工艺、加强施工过程管理是防治住宅建筑渗漏的关键环节。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技术人员编制详细、可行的施工方案,明确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和注意事项。同时,对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施工方案和操作规范,掌握防水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技能,确保施工过程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在屋面防水施工过程中,基层处理必须认真细致,将基层表面的灰尘、杂物、油污等清理干净,对不平整的部位进行修补、打磨,使基层表面平整、坚实、干燥。防水层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材料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保证涂刷均匀、厚度达到设计标准,在卷材搭接、涂料收头等关键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确保密封严密。对于卫生间、厨房等区域,管道预留洞口的封堵应采用专用的封堵材料,按照 “支模 - 填实 - 捣固 -养护” 的流程分层进行,确保封堵牢固、严密。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闭水试验,试验时间不少于 24 小时,仔细观察是否有渗漏现象,只有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后续的装修施工。
三、住宅建筑渗漏病害防治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是保障住宅建筑渗漏防治技术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住宅建筑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竣工验收阶段的全过程监管,形成闭环管理。在设计阶段,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查,重点检查防水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对不符合要求的设计方案责令修改完善。在施工阶段,加大对施工现场的巡查力度,定期对材料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对施工工艺和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责令施工单位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进行严肃处理。在竣工验收阶段,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将防水性能作为验收的重要内容,对存在渗漏隐患的工程不予通过验收,直至整改合格。同时,建立健全质量追溯制度,对出现渗漏问题的住宅建筑,能够准确追溯到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依法追究其相应的责任,通过严格的监管和问责机制,提高各方主体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加强人员培训教育
加强对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是确保住宅建筑渗漏防治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对于施工人员,应定期组织开展防水施工技术专项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讲解先进的施工工艺、操作技巧以及质量控制要点,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使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规范施工对防治渗漏的重要性,熟练掌握各项施工规范和标准。对于设计人员,应加强继续教育,组织其参加各类防水技术研讨会、新材料推介会等活动,使其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防水技术、材料性能以及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优化防水设计方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监理人员,要加强对其专业能力的培训,使其熟悉防水工程的质量验收标准和监管要点,提高对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的识别能力和处理能力,在监理工作中严格履行职责,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施工环节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确保施工质量。
结束语
住宅建筑渗漏病害的防治并非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涉及多个环节、需要多方协同配合的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施策,从材料选用的源头把控,到施工过程的规范管理,再到设计方案的科学优化,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教育以及完善售后维修机制等保障措施,确保各项防治技术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减少住宅建筑渗漏病害的发生,显著提高住宅建筑的质量和耐久性,为广大居民营造一个安全、舒适、无渗漏困扰的居住环境,推动住宅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芦文涛. 住宅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防渗漏施工技术探究[J]. 居舍, 2025, (19): 58-61.[2]杨荣坤, 陈炎科, 辛立东, 李勇胜. 住宅建筑工程外墙防渗漏策略探究[J]. 散装水泥, 2025, (03): 118-120.[3]欧战勇. 住宅建筑外墙渗漏及空鼓检测技术[J]. 居舍, 2025, (18): 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