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级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协同共进
王学兵
邢台市第十九中学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分析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学业压力、人际压力、自我认同危机等多重挑战并存的“暴风骤雨期”。高考压力、家庭期望、同伴关系、网络影响等交织在一起,极易引发学生的焦虑、抑郁、厌学、孤独等心理问题。
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侧重于秩序维护、学业督促和行为规范,是一种“控制型”模式。这种模式虽在短期内能保证纪律,但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体验,甚至可能成为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之一。因此,班主任的角色必须从单纯的“管理者”向“成长的引导者和心灵的守护者”转变。班级管理不应是冷冰冰的条规集合,而应是一个充满支持、信任与理解的动态过程,其最高目标是赋能每一个学生,助其健康成长。
二、班级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
1. 管理氛围是心理环境的土壤。班级的管理风格直接塑造了班级的心理氛围。一个民主、公平、包容的班级环境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反之,专制、苛刻、充满不公平比较的环境则会催生恐惧、压抑和敌对情绪。
2. 管理过程是心理疏导的契机。 日常管理中的每一次谈话、每一次活动组织、每一次矛盾调解,都是洞察学生心理状态、进行隐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3. 管理目标是心理成长的导向。 现代班级管理的目标不仅是“不出事”,更是要培养学生自律、协作、抗挫、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
三、构建“心理- 管理”协同模式的实践策略
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打造一个既井然有序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班集体。
(一)奠定基石,营造安全、支持性的班级心理环境
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通过定期班会、匿名意见箱、个别谈心等方式,让学生敢于表达、愿意表达。班主任应做到“公平公正”,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倾诉对象。
2. 倡导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 组织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如小组合作学习、素质拓展、班级文化设计等),打破人际隔阂,培养学生共情能力与互助精神,让班级成为情感上的“支持系统”。
3. 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通过制定积极的班级公约、设立共同的班级目标、表彰多元化的进步(不仅是学业,还有品德、劳动、助人等),形成“人人向上,彼此欣赏”的班级舆论场。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管理环节
1.“预见性”而非“反应性”管理
开展心理健康普识教育。利用班会课,开设系列微课程,科普常见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的表现)、情绪管理技巧、压力应对策略、人际交往法则等,消除学生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
建立“心理档案”。 通过日常观察、问卷调查、与科任老师和家长沟通,初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潜在压力源,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关注。
2.“赋能性”而非“管控性”管理
采用成长型思维评价。 多用“虽然这次没考好,但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下次我们可以试试新的方法”代替“你怎么又没考好”。引导学生关注过程而非仅仅结果,将挫折视为成长的机会。
3.“沟通式”而非“训诫式”管理
当学生出现行为问题时,采用“描述行为 - 表达感受 - 说明影响- 提出请求”的沟通模式。例如:“我看到你最近上课常睡觉(行为),我有些担心(感受),怕你身体不适或者晚上没休息好(影响),能和我说说是什么情况吗?(请求)”
善用一对一谈心,定期或不定期地与每个学生进行深度交流,不谈学习,只聊生活、兴趣、烦恼,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
(三)巩固防线,构建“家校- 师校”协同支持网络
1. 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微信群等,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扭转“唯分数论”,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尤其要关注那些家庭情况特殊(如离异、留守、亲子关系紧张)的学生。
2. 与学校心理老师建立紧密联系。发现自己无法处理的学生心理问题(如重度焦虑、抑郁倾向、自伤行为等)时,要勇于承认专业局限,及时识别并转介给心理老师,进行专业评估和干预。
四、挑战与反思
在实践中,班主任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自身工作负荷重、专业心理知识有限、部分家长不配合、社会功利化评价体系的压力等。这就要求班主任加强自身学习,主动学习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知识,提升心理素养;要保持耐心与信念,心理健康工作是“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工程,需持之以恒,静待花开。
五、结语
总之,班级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绝非两条平行线,而是相互交织、彼此促进的统一体。一名优秀的现代班主任,应是一位“有温度的管理者”和“有策略的心灵导师”。通过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心理健康为底色的班级管理模式,我们不仅能培养出学业优秀的学生,更能塑造出人格健全、内心丰盈、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既是教育的初心,也是我们肩负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班华.《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5]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6] 马丁·塞利格曼 .《教出乐观的孩子》[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7]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
[8] 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Z].2012.
[9] 张彩云, 付聪 . 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J]. 中国特殊教育, 2019(11): 86-92.
[10] 张丽锦 . 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J]. 教育探索, 2021(05): 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