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居配电工程中电力施工技术与质量管控研究

作者

施红艳

江苏太平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部

引言

居民配电工程是连接电力网络与居民用户的关键节点,其担负着电力分配、电压变换以及安全防护等重要职责,伴随居民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电器设备的广泛使用,对配电体系的容量大小、稳定程度和安全性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目前,部分居民配电工程出现施工不规范、材料质量不标准、管控流程不严谨等状况,造成短路故障、电压不稳定等情况频繁出现,在居民用电投诉中有很多和配电施工质量存在关联。故而,针对居配电工程展开施工技术要点以及质量管控方法的探究,对于降低潜在的安全风险、增强供电的可靠程度具备关键的现实价值。

1 居配电工程常用电力施工技术

1.1 电缆敷设技术

电缆的敷设工作是居配电工程里的基础环节,会对电能的传输效率以及其安全性产生直接影响。在施工前,要针对电缆开展外观方面的检查工作,以此保证电缆不存在诸如破损、扭曲之类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对电缆的型号、规格展开核对,使其与设计图纸达成一致,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依照敷设的具体环境来挑选适宜的敷设方式,比如直埋、穿管或者桥架敷设:直埋敷设适用于像绿化带这类非硬化的区域,在直埋时,要保证足够的埋深,并且要在电缆的上下分别铺设细砂层以及砖层,起到防护作用。

1.2 配电设备安装技术

配电设备的安装涵盖了诸如变压器、开关柜、配电箱这类核心设备的就位以及调试工作,这对于居民配电系统能够正常运行而言极为关键。就变压器的安装而言,需严格把控基础的平整程度,可以借助水平仪开展多次校准操作,从而保证水平偏差处于标准范围内,同时接地电阻要符合相关标准,并且变压器要和建筑物保持安全的间距,以此避免噪音以及电磁辐射对居民造成不良影响。在进行开关柜安装之前,需要对柜体的垂直度加以检查,偏差不能超出规定数值,开关柜之间的连接要紧密,母线的接触电阻需达到标准要求,能够通过塞尺来检查接触的状况。

1.3 防雷接地施工技术

防雷接地作为居配电工程安全防护中的关键技术,能够切实防止雷电为配电设备以及居民安全带来的威胁。所以,要构建起从接闪器到引下线再到接地体的完整防雷体系。对于接闪器而言,要挑选规格适宜的热镀锌圆钢,沿着建筑物屋顶的女儿墙进行敷设,并且支持卡的间距要保持均匀,以此保障接闪器能够稳固可靠。引下线则采用规格与之对应的圆钢,要和接闪器进行牢固的焊接,在焊接处要开展防腐处理工作。

2 居配电工程质量管控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技术不规范

某些施工单位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对操作流程进行简化,这使得技术参数与标准出现偏差,为居民配电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举例来讲,在处理电缆接头时,没有依照规定开展压接作业以及进行绝缘包裹,而且压接工具的选择也不恰当,造成接触电阻过大,在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热量,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有可能引发火灾事故。当进行变压器安装作业时,基础预埋件未能牢固地固定,在设备运行期间便会产生共振噪音,这种噪音的音量超出了居民区适宜的噪音范围,特别是在夜间,其产生的噪音会严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另外,接地体的焊接部位没有实施防腐处理措施,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了锈蚀现象,致使接地电阻上升,超过了安全阈值范围,在雷雨天气会增大设备遭受雷击的可能性,进而有可能引发设备损坏,并且还可能导致停电。

2.2 材料质量把控不严

材料是保障居民配电工程质量的根基,如果对材料质量的把控不够严格,便会直接对工程的安全性以及使用时长造成影响。在材料进场验收环节存在欠缺,有部分施工单位为了削减成本,放宽对材料质量的要求,使得部分质量不佳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某些电缆的绝缘层在耐受温度方面的等级存在欠缺,当夏季处于高温环境时,其绝缘性能会下降,绝缘电阻的数值也会随之降低,无法满足安全运转的标准,很容易出现漏电事故。配电箱的空气开关在分断能力上有所不足,在发生短路的情形下,无法在短时间内跳闸,在模拟短路的测试过程中,部分空气开关在故障电流出现时未能完成分断操作,存在严重的安全潜在危险,有引发电气火灾的可能性。

2.3 管控体系不完善

健全的管控体系是保障居民配电工程质量的关键方式,在当下,部分工程的质量管控缺少全方位流程的闭环式管理,使得质量问题频繁出现。在施工前,并未开展详尽的技术交底工作,仅进行了简单的口头告知,使得工人对于关键施工工序的要求并不清晰,对施工过程的注意要点以及质量规范也不了解。在工程施工中,巡检的频次低,难以做到对全部施工区域以及各项施工工序的全面覆盖,难以及时察觉隐蔽工程存在的问题。在工程竣工之后,验收工作只是走过场,未依照相关规范开展带负荷试验,仅进行了简单的通电检查,造成在投入运行后,频繁出现跳闸故障,对居民的正常用电形成了干扰。

3 居配电工程质量管控优化策略

3.1 规范施工技术流程

标准化的居配电工程施工技术流程,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要拟定详尽的操作准则,可编制居配电工程施工技术的相关手册,清晰界定各道工序的操作规范以及质量达标要求,而后把手册发放给施工人员,并且对他们开展培训与考核工作。在电缆敷设作业前,须开展绝缘电阻测试以及导通试验,将测试所得的数据进行记录并存档保存,这些数据可作为质量追溯的重要依据。电缆敷设完成之后,要做好走向标识的标注以及警示桩的设置,以便于后续的维护和检修工作开展。配电设备的安装工作推行三检制度其中,自检工作由操作工人负责,他们要细致核对安装参数,确保各项参数契合个人操作的具体要求。互检则是在班组之间开展交叉检查活动,通过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进而发现潜在问题。专检工作由技术负责人把控,着重对母线连接扭矩以及保护装置整定值进行检查,扭矩扳手需要按照规定周期进行校准,以此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准性。在防雷接地施工结束之后,要留存相关的影像资料,对每个焊接点以及进行防腐处理的部位进行拍照,并存档以此确保焊接长度、防腐处理等关键环节具备可追溯性。

3.2 强化材料全周期管控

居配电工程的安全与寿命和材料质量有直接关联,因此需要构建一套从材料准入,到验收,再到使用的全流程管控机制。要筛选那些具备相关认证的供应商,优先挑选信誉度高、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对于筛选出来的供应商要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工作,了解他们的生产工艺以及质量控制体系具体情况。考察之后,和这些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在协议里明确材料的质保期限以及质量责任。当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样检验,对于那些没有经过检测或者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材料,绝对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在施工的现场要设立专门放置材料的区域,将这个区域划分成不同的小区域用于存放电缆、设备、辅料等各种材料,按照材料自身特性提供合适的存放环境。

3.3 构建协同管控体系

搭建多方共同协作的管控架构,能够切实增强居配电工程质量管控的成效。清晰界定施工单位、监理以及业主这三方的职责,施工单位组建质量团队,由项目经理担任团队负责人,配备专门负责质量检查的人员,定时呈交质量报告详尽记录施工的具体内容、检测获得的数据、问题整改的实际状况,以此确保施工进程具备可追溯性。监理单位提高巡回检查的频率,依据施工的进展情况和关键的施工环节合理规划巡回检查时间,携带诸如红外测温仪、接地电阻仪等仪器对关键部位开展实时监控,针对隐蔽工程实施现场监督并签署验收文件,验收文件必须附上施工现场的照片,以此保障验收工作的真实可靠。业主方派遣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介入关键节点的验收工作。

4 案例应用与效果分析

4.1 案例概况

某居民小区的居配电工程规模很大,涵盖了多栋住宅楼宇以及配电房,采用了箱式的变压器装置,而且低压电缆很长,施工单位运用了本文提出的优化策略,着重强化对电缆敷设工作以及接地系统的质量管控措施。

4.2 施工技术应用与质量管控措施

于电缆敷设环节,运用桥架和穿管相融合的办法,全部的电缆接头均采用冷缩式的终端头,压接状况契合标准。配电房的接地网运用网状的构造形式,焊接点涂抹了防腐漆以及沥青,接地电阻的测试结果达到了标准要求。当材料进入场地时,对多个批次的电缆开展了抽样检查,合格比率良好,监理单位针对关键工序实施全程监督,保存了影像资料,发现了若干敷设问题,并且进行了整改。

4.3 效果评估

工程完成竣工后,借助开展带负荷试验以及进行第三方检测,各项相关指标均达到标准要求,在运行了一段时期后,和周边那些未曾采用优化策略的小区开展对比,该小区配电方面出现故障的次数很少,平均停电的时长大幅度缩短,关于具体质量指标的对比情况可查看表 1。

结论

在居配电工程中,施工技术方面的运用以及质量管控工作的开展需要在整个生命周期里都有所体现。借助对技术流程加以规范、对材料管控给予强化、构建起协同体系这类举措,能够切实提高供电的可靠程度。从案例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经过优化之后的施工技术,能够减少很多的故障隐患,质量管控的相关措施使得居民投诉的比率显著下降。在未来,应进一步推广 BIM 技术以及智能化监测设备的使用,达成居配电工程质量的动态预警以及精准管控的目标,从而为居民营造一个更安全、更稳定的用电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凌霄.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及其施工安全问题探讨[J].仪器仪表用户,2024,31(11):15-16+19.

[2]钟栋,付井亮.输配电施工中接地技术的研究[J].电力设备管理,2024,(15):220-222.

[3]孔德娟,高杨.建筑工程供配电施工技术研究[J].电器工业,2024,(01):66-70.

[4]朱志勇.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供配电施工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34):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