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幼儿科学思维培养实践研究
何春桃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民主幼儿园
一、引言
幼儿期是科学思维萌芽的关键期,好奇心强、乐于动手操作是其天性。然而,传统幼儿园科学活动易陷入知识灌输或浅表化操作的窠臼,难以系统培养观察、提问、推理、验证等核心科学思维品质。如何将先进的 STEM 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科学活动,为幼儿科学思维的早期发展提供肥沃土壤,成为亟待探索的实践课题。本研究旨在探索STEM 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聚焦于幼儿科学思维的培养,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STEM 教育与幼儿科学思维的内涵及关联
1. STEM 教育的核心理念:
跨学科整合 (Integration) :打破学科界限,围绕真实问题或项目,将科学探究、技术应用、工程设计、数学思维自然融合。
基于问题 / 项目的学习 (PBL) :以解决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或完成项目任务为驱动,激发学习内驱力。
实践性与建构性 (Hands-on & Constructivism) :强调“做中学”,通过动手操作、设计制作、实验验证等实践活动主动建构知识、理解概念。
协作与创新 (Collaboration & Innovation) :鼓励团队合作、交流分享,在尝试与迭代中培养创新思维。
联系生活 (Relevance) :学习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强调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STEM 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实践路径与策略
本研究大班(5-6 岁)幼儿为对象,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实践探索,设计了系列融入STEM 理念的科学活动。
1. 创设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
策略:活动设计起点应源于幼儿生活中真实可感的问题或现象。避免抽象、脱离经验的主题。
案例:“怎样让我们的纸桥更坚固?”(结合阅读绘本《摇摇晃晃的桥》后产生的兴趣);“如何设计一个能防风的‘小苗苗保护罩’?”(春季种植活动中的实际需求)。
效果:真实情境迅速点燃幼儿探究热情,促使他们主动提问(“为什么纸桥会塌?”、“风大时小苗苗会怎样?”),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2. 设计项目式探究活动流程:
策略:采用“五阶探究法”组织活动:
1. 情境导入与问题聚焦 (Engage & Question) :呈现情境,引导幼儿明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 头脑风暴与设计构想 (Imagine & Plan) :鼓励幼儿自由表达想法,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尝试用图画等方式进行简单设计规划(工程思维启蒙)。
3. 动手制作与探索验证 (Create & Test) :提供丰富多样的低结构材料(纸盒、吸管、胶带、积木、自然物等),支持幼儿根据计划动手制作原型,并进行测试、观察现象(科学探究、技术应用)。
4. 反思讨论与优化改进 (Improve) :引导幼儿分享测试结果(成功或失败),讨论“为什么?”、“哪里可以做得更好?”,鼓励迭代改进设计(批判性思维、解释推理)。
5. 交流分享与拓展延伸 (Share & Extend) :展示成果,交流经验,鼓励将方法迁移到新情境中。
案例:在“坚固的纸桥”项目中,幼儿经历了:发现问题(纸桥易塌) $$ 讨论想法(加柱子?折形状?铺厚点?) ⇒ 设计草图 ⇒ 选择材料(不同厚度纸张、积木、瓶盖等)搭建 -> 测试承重(放雪花片计数)-> 观察比较哪种桥承重多 ⇒ 讨论原因(“折成 W 形的纸很硬!”“柱子顶住就不容易弯”) $$ 改进再测试 $$ 分享“冠军桥”。
效果:项目流程清晰,将科学探究(测试承重、观察形变)、工程设计(设计、制作、改进)、数学(计数、比较)、技术(使用工具、材料特性应用)自然融合。幼儿全程投入,预测(“我觉得折起来的纸会更强”)、验证(反复测试计数)、解释(“折了皱褶纸变厚变硬了”)等思维行为显著。
3. 提供开放性、低结构的探究材料:
策略:提供种类丰富、可组合变化、无固定玩法的自然材料(木片、石头、松果)和废旧材料(纸盒、瓶罐、吸管、绳子)以及基础工具(安全剪刀、胶带、放大镜、简易天平)。避免高结构、答案唯一的材料包。
效果:开放性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允许多种解决方案的存在(如“防风罩”可用纸板围、用树枝搭、用塑料袋套)。幼儿在自由选择和组合材料过程中,观察材料特性(轻重、软硬、透光性)、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进行探索和试错,思维更具灵活性和深度。
4. 优化教师引导与提问策略:
策略: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支持者、引导者和共同探究者。关键策略包括:
提出开放式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可以怎么解决?”、“试试看会怎么样?”、“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式提问。
鼓励猜想与验证:尊重幼儿的初步想法(即使不科学),鼓励他们说出理由(“你为什么这样想?
),并引导通过实践去验证(“怎么才能知道你的想法对不对呢?”)。
引导观察与描述:“仔细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手摸摸感觉怎么样?”、“你能说说它看起来像什么吗?”。
促进反思与解释:“这次为什么成功了/ 失败了?”、“和上次比哪里不一样了?”、“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到的吗?”。
支持合作与交流:创设小组合作机会,引导幼儿倾听同伴意见,协商分工,共同解决问题。
效果:高质量的提问和引导如同思维的“脚手架”,有效推动了幼儿深入观察、清晰表达、尝试推理、反思调整等科学思维过程的发生与发展。
四、实践成效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观察、活动记录分析及教师访谈,发现 STEM 理念下的科学活动对幼儿科学思维的培养成效显著:
1. 观察更细致深入:幼儿能更长时间、更专注地观察现象,关注到更多细节(如纸桥弯曲的程度、不同材料连接处的变化)。
2. 提问质量提升:问题从简单的“是什么”更多转向探究性的“为什么”、“怎么样”、“如果…会…”。
3. 预测与验证意识增强:在行动前乐于表达自己的猜想(“我觉得用胶带粘会比用橡皮泥更牢”),并有意识地去设计小实验或操作进行验证。
五、结论
将 STEM 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科学活动,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采用项目式探究流程、提供开放性材料、优化教师引导策略、营造包容探究氛围,为幼儿科学思维的萌芽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整合模式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显著促进了其观察、提问、预测、验证、解释、交流等核心科学思维品质的初步形成。研究表明,STEM 教育是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科学思维、奠定未来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年龄段幼儿 STEM 活动的差异化设计、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家庭社区资源的协同利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李季湄 , 冯晓霞 . (2013).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董奇 , 张华 . (2018). STEM 教育:内涵、实践与展望 . 教育研究 ,39(10), 12-21.
作者简介:何春桃(1979-)女 汉 江西省萍乡市人 职称: 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 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