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 促进发展
樊喆
石家庄实验中学 052460
引言
在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中,高三二轮复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并非简单的知识重现,而是一场深度的知识内化与重构过程。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穿越繁杂的“题海”,洞见知识背后千丝万缕的逻辑关联,从而实现从“解题”到“理解”的质性飞跃。基于此,深入探索如何在二轮复习中,通过夯实概念根基、优化解题策略、构建系统性知识网络,来真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其教学的真实效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夯实基础知识,强化概念理解
提高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教学过程中,解析几何复习必须牢固树立“夯实基础、强化理解”的理念。解析几何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直线、圆锥曲线等核心内容,其概念体系严密、思维方法独特。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深化对基本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使学生能准确把握几何图形与代数表达之间的对应关系。
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强化概念理解。在讲解椭圆概念时,从几何定义入手,通过动点轨迹演示软件直观展示“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椭圆的生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推导标准方程,建立起几何意义与代数表达之间的联系。在探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借助参数方程,让学生观察不同参数取值下的图形变化,加深对判别式的理解。对于旋转变换这类较为抽象的内容,可以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体会坐标变换的本质。在复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种方程的特征,如焦点、准线、离心率等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其系统思维能力。同时,要重视典型例题的剖析,通过解题过程的详细推导,帮助学生掌握解析几何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这种以理解为导向的复习策略,能帮助学生构建起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其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应对高考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二、提炼解题策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的核心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超越机械的“题海战术”,从“会解题”向“善解题”的层次跃升。这一阶段的教学不应满足于方法的简单传授,而应聚焦于解题策略的提炼与优化。通过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寻求多种解法,并在比较与反思中,归纳出通性通法,深刻理解不同策略的适用条件与优劣。这种训练旨在培养学生深刻洞察问题本质、灵活选用最优路径的思维品质,从而将知识网络真正转化为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全面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在随机事件与概率相关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更具策略性的问题情境。例如,提出一个产品质量检验的典型问题:“某工厂生产的一批产品有 5% 的次品率,现从中随机抽取 10 件产品进行检验。请问:恰好发现 2 件次品的概率是多少?最有可能发现几件次品?”。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寻不同的解题策略。有的小组可能会选择直接从定义出发,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计算;有的小组则能迅速识别出这是典型的二项分布模型,直接套用公式求解。讨论的焦点在于对比不同策略的优劣:第一种方法虽然基础,但在样本量大时计算复杂;第二种方法(二项分布模型)则更为高效、普适性更强。在小组汇报和全班交流后,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通用策略模型,并进一步探讨期望值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最有可能发现几件”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解决了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识别问题模型、选择并优化解题策略,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实质性提升。
三、构建知识网络,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的核心任务是“结链成网”,旨在引导学生构建起一个结构化、立体化的知识网络。这一阶段的教学需要超越对孤立考点的重复性操练,转向对数学知识体系内部逻辑关系的深度挖掘。通过专题整合、思想渗透与方法归类,将看似零散的概念、公式与定理,置于一个宏观的结构之中,揭示其内在的关联与转化路径。这种网络化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认知,使其在面对综合性、跨模块的复杂问题时,能够迅速定位、灵活提取并有效整合相关知识,从而实现真正的融会贯通。
在进行《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内容的专题复习时,构建知识网络尤为关键。教师可以摒弃逐一罗列平行、垂直、相交等位置关系的线性讲授方式,转而以一个典型的几何模型(如长方体或三棱锥)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一场“关系探源”的建构活动。首先,让学生在模型中自主寻找并标识出所有基本的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这构成了知识网络的“节点”。接着,教学的重心转向构建网络的“连线”,即探究这些关系之间的转化与证明逻辑。例如,针对本课的难点“异面直线”,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如何将‘异面’这一静态的位置关系,转化为可计算的角度或距离问题?”。这便引出了网络中的关键路径——“平移法”:通过平移其中一条直线,将异面关系转化为相交关系(求角)或平行关系(求距离)。在解决一道典型的综合题(如“在三棱锥 P-ABC 中,证明AB ⊥ PC,并求异面直线 AB 与 PC 间的距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要证明线线垂直,可能需要先证明线面垂直作为“跳板”;而要求解异面直线距离,则需要利用线面平行,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点到面的距离问题。在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孤立的定义和判定定理是如何被串联起来,服务于同一个复杂问题的解决。课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出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图,图中以“平行”与“垂直”为两大核心,辐射出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相互判定与性质应用,并清晰标注出解决角与距离问题的核心转化思想。
结束语
本研究立足于高三数学二轮复习的实践需求,系统性地探讨了以“夯实基础、提炼策略、构建网络”为内核的教学增效路径。研究表明,此番教学实践超越了对孤立知识点的重复性操练,转而聚焦于引导学生深化概念理解、优化解题思维及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其实质性效果体现在,学生不再将数学视为割裂的模块,而是能够在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中,灵活地调用与整合不同模块的知识与方法,其分析并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归根结底,这套策略是对高效备考范式的有益探索,更是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远培育,切实回应了“关注学生,促进发展”这一教育本源。
参考文献
[1] 吕增锋 . 指向关键能力发展的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学——以求 " 二面角 " 为例 [J]. 教学月刊 : 中学版 ( 教学参考 ), 2023(9):78-80.
[2] 张运安 .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三数学 " 微专题 " 复习课堂教学案例探究——以高考二轮复习" 圆锥曲线的离心率" 为例[J]. 新课程导学,2023(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