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静雅如画 青绿千载评《只此青绿》的艺术特色

作者

尹妃妃

西安市艺术研究所 陕西省西安市 41000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根基,将静态的古画转化为动态的舞台艺术,其成功离不开对音乐、舞美、服装、光色、道具等艺术元素的精心打磨。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建出宋代美学的独特意境,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巧妙融合。

一、音乐:古韵与新声的交织

《只此青绿》的音乐创作以一个核心主题贯穿全剧,如同一条丝线将七个章节串联起来,形成统一而完整的听觉体验。作曲家以西方管弦乐为基础,融入琵琶、竹笛、箫、尺八等民族乐器,打造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当代审美趣味的音效。

在 “习笔”“淬墨” 等章节中,尺八与箫的幽咽之声营造出古朴悠远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宋代的书房;而田园场景的配乐则由琵琶与竹笛主导,明快的节奏传递出山野间的生机与活力。古琴与古筝的搭配是音乐设计的点睛之笔,古琴绵长深沉的余韵如同大地般厚重,承载着士大夫的精神风骨;古筝清亮的音色则为舞台注入灵动之气。二者的融合恰到好处,古筝的 “亮” 被古琴的 “沉”中和,避免了单一音色可能带来的单调,与青绿山水静穆宏大的气质相得益彰。

在 “青绿腰” 等标志性舞段中,古琴的按音与 “绰”“注” 技法模拟出山势起伏与流水蜿蜒,与舞者的动作韵律完美契合,共同勾勒出宋代美学中冷冽而洒脱的韵味。“问篆” 章节融入编钟音色,参照《宋史・乐志》记载的 “黄钟宫调”,配合篆刻人沉稳的舞步,重现了宋代宫廷雅乐的庄重;“寻石” 段落的笛声借鉴宋代尺八技法,空灵的音色与磨石人跋涉的动作结合,生动展现出 “踏遍千山寻石料” 的画面感。

二、舞美与光色:虚实相生的空间营造

舞美设计打破了传统方形舞台的局限,以同心圆为核心意象,由地面多层转台与空中三道可升降旋转的弧形景片构成动态空间。这种设计实现了 “天旋三圈,地转四圈,上下左右皆可移” 的效果,巧妙模拟了传统书画 “展卷”“收卷” 的过程。当转台转动时,舞台仿佛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卷,展卷人与王希孟的身影在其中交错,营造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感。

灯光设计以 “诗化” 为核心,任冬生摒弃了传统的横向布光方式,采用与舞美同心圆结构匹配的圆形 Truss 架吊挂灯具,形成独特的灯光效果。灯光以 “墨色为底、青绿为魂”,追求 “以少胜多” 的艺术效果。在 “淬墨” 场景中,一束追光聚焦于演员手中的墨锭,墨锭研磨产生的粉尘在光束中浮动,营造出 “墨气氤氲” 的意境;群舞段落中,侧光勾勒出演员肢体的硬朗线条,表现山石的刚毅,顶光则以柔和的漫反射呈现云雾的缥缈,两种光效交替,体现出宋代山水画 “刚柔相济”的美学追求。后区底幕上,一道由背投切割灯形成的光带可随意调整粗细与高低,营造出空灵的留白空间,给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当弧形景片转动时,灯光通过控制亮度和角度,将景片与演员的影子转化为情感表达的媒介,使舞台空间更具层次感与诗意。

三、服装与道具:细节中的文化传承

服装设计紧扣宋代美学特征,追求淡雅简约的 “理性之美”。主创团队翻阅大量宋代古画与文献,还原了不同角色的服饰样式。“青绿” 舞者的服装以头青、石绿为主色调,宽袖、细腰的设计配合长长的裙裾拖尾,让舞者在移动时自然呈现出山峦层叠的形态;高耸的发髻模拟山峰轮廓,发髻上的青绿色琉璃在灯光下折射出宝石般的光泽,呼应画中矿物颜料的质感。

不同身份的角色服饰各有特色:篆刻人着深沉花青色服饰,点缀印泥红,彰显篆艺的顿挫与稳健;寻石人以赭石色为底色,晕染钴蓝颗粒,展现出饱经风霜的质感;山涧村民的素白服装传递出田园生活的恬淡;女官的朱红圆领袍配宝蓝长巾,尽显端庄华贵;少年画师的藕粉色服饰则洋溢着青春活力。

道具设计以 “还原宋代工艺” 为准则,每件道具都承载着文化内涵。制笔场景中,演员手持的笔杆仿照宋代 “宣笔” 形制,展现出 “尖、齐、圆、健” 的毛笔四德;制墨环节的墨锭参照徽墨“松烟入胶” 的传统工艺,通过演员的研磨动作传递出 “墨分五色” 的书画意境;舞台上的绢帛道具依据故宫藏宋代 “宫绢” 仿制,在灯光下呈现出温润的半透明质感,与 “唱丝” 章节的织绢舞蹈相呼应,让观众直观感受画作载体的诞生过程。

四、美术与非遗: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

《只此青绿》将《千里江山图》的美术元素巧妙转化为舞台语言,以 “青绿” 为主色调,将绘画中的 “高远、深远、平远” 三远法融入舞台空间设计。“险峰” 造型中,演员通过肢体堆叠再现画中山石的陡峭;“卧石” 动作借鉴画中 “石分三面” 的技法,以身体扭转表现岩石的立体感。“入画” 章节的收尾设计尤为精妙,演员们以渐次排列的队形模拟画中远山的层次,灯光从淡青到深绿的渐变恰似水墨画中 “墨破色” 的技法,使舞台瞬间成为一幅流动的青绿山水长卷。

非遗技艺的融入为作品增添了文化厚度。剧组邀请国画颜料传承人仇庆年指导颜料制作场景,演员指尖的石绿粉末道具严格遵循宋代 “头青、二青、三青” 的等级划分;徽墨传承人汪爱军参与设计制墨舞蹈动作,将 “捶打、入模、阴干” 等工序转化为富有节奏感的肢体语言。这些细节不仅还原了传统工艺,更让非遗技艺成为推动剧情的重要元素,实现了舞台艺术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舞蹈编排摒弃了常见的流畅 “长线条”,创造出大量 “颗粒状” 动作与静态造型,如 “静待”“望月”“垂思”“险峰”“卧石” 等。这些动作以内敛、内收为基调,下肢沉稳,腰部后仰的 “青绿腰” 动作传递出如山岳般沉静的力量,体现了宋代美学 “静雅” 的特质。这种 “静” 并非停滞,而是蕴含着巨大张力的内观,是宋人理性审美与宇宙观的身体表达。

结语

《只此青绿》通过音乐、舞美、服装、光色、道具、美术等艺术元素的协同作用,将《千里江山图》转化为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它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为传统艺术的当代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证明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舞台上依然可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姓名: 尹妃妃,出生年月: 1992.7,性别: 女,民族:汉,籍贯:甘肃省,学历: 硕士,职称:(现目前的职称)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音乐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