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中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作者

冯韵宜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中心小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0450

引言: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小学生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因情绪波动、学习压力引发心理困扰。而主题班会课是学校日常教育的基本形式,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职责。体验式教学依托具体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真实感受,激发其内在情绪,使心理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将体验式教学策略融入主题班会课,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生动有效。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的现状分析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普遍存在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的问题,致使心理课程缺乏吸引力。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中,其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从而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当学生面对枯燥的内容时容易产生疲倦感,无法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设置互动环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无法在课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另外,内容形式化还使得课程内容缺乏变化,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限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整体来看,教学内容的形式化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作用。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中体验式教学的推广应用策略

1. 建立情境,唤醒情感共鸣

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中开展体验式教学,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结合当前学生群体常见的心理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课前,教师可以提前安排一些问题,让学生说出常有的心理困惑,并鼓励学生思考困惑的原因。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用设问的方式引入话题,贴近学生的内心感受。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需鼓励学生主动表达,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从中捕捉学生真实的心理反应。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自身的心理需求。课后,教师可布置与课堂相关的反思问题,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情绪。

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教师要紧扣学生真实的心理感受,建立能引起情绪共鸣的情境。班会课前,教师需要了解班级中普遍存在的情绪压抑情况,依据“我被误会了怎么办”的主题开展班会课。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纸上匿名写出一次被误解的经历,并统一收集素材。上课时,教师需要选取其中几段典型内容读给全班听,随后提出问题:当你被误会时,你会选择怎么做?让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并及时回应,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反应。接下来,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小组活动,让每组分享一件自己经历的类似事件,再选择一位代表复述他人的故事,帮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在复述中体验他人的情绪感受。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封信给那次误会中的自己,让学生在经历中反思,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2. 角色扮演,激发内在表达

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中开展体验式教学,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贴合学生真实生活的场景。课前,教师需选定一个心理主题,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写简短情境剧本,再将学生分组,明确各自角色。课堂开始后,教师应先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然后安排各组上台表演,让各组表达其内心情绪。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行为背后的情绪,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自我。课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让学生反思生活中是否有相似经历,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

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被拒绝以后该怎么办”设计课堂场景,并准备简单剧本,让学生在对话中体会被忽视、被拒绝的不同情境。在班会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是否有被拒绝的经历,再请几位学生简要分享,引出班会课的主题。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依据剧本内容展开角色扮演,并观察学生在表达时的语气、动作。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描述角色的心情,问学生是否能理解角色的行为,再让另一组换角色重新演一次,让学生在互换中体会不同立场所带来的心理变化。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下扮演时的内心变化,并让学生思考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应怎样处理。因此,教师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应帮助学生逐步打开内心,让学生理解他人感受,同时也鼓励学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3. 引入游戏,激活积极心理

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中开展体验式教学,需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团体游戏。课前,教师需要布置简单的准备工作,并介绍游戏规则。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在集体中是否有不被接纳的感觉,随后自然过渡到游戏环节。在游戏进行中,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并适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表达此刻的感受。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反思任务,要求学生用一句话写下在班会课中获得的积极感受,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心理能量。

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传递温暖”的游戏,并提前准备小卡片,在每张卡片写上一句积极的话语,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安排每组围成一圈。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是否在集体活动中有被忽视的感受,然后进入游戏环节。在游戏中,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学生间的互动,记录学生的语言内容,并在关键时刻提出问题:“你觉得别人对你说的那句话是真的关心你吗?”,让学生学会觉察情绪。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并让学生说出一句此刻最想说的话。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简短的写作任务,让每位学生写下游戏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因此,这一流程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积极情绪的传递,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价值。

结束语:随着学生心理需求的不断变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肩负着更多的心理疏导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寻找贴近学生内心的有效教学路径,能够唤起学生内在的情绪反应,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未来,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灵活设计教学内容,让班会课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理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 , 杨溢 .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阅读 ,2023,(95):28-29.

[2] 耿月梅 . 体验式教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措施 [J]. 平安校园 ,2022,(12):37-38.

[3] 成海霞 . 体验式教学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研究 [J]. 智力 ,2021,(34):166-168.

[4] 吴佳慧 .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实践探析 [J]. 天津教育 ,2021,(23):4-5.

注:本文系2023 年广州市中小学( 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十四五”规划课题“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开展体验式教学的策略研究”(Gzxy_yb_2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