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方法探索

作者

林晋宇

福建师范大学 363100

现如今,素质教育在持续推进,开展高中地理课程,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核心素养导向下,不仅需要对学生的人地观念进行有效培养,也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还需要促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持续增强。而在这个过程中,“多重培养方法”的运用,则表现出了明确的应用意义,往往会为学生的个性化探索带来支持,让他们从多个巧妙的角度切入,判断地理规律原理,在调查研究、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形成更加丰富的体验,持续提升地理实践力,提升核心素养。

一、开展课堂实验活动,在操作、推导中获得发展

地理学科教学的推进,往往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性操作。可以说,借助实验的方式,还原某一地理变化过程,发掘其中的变化规律,就是至关重要的。带动学生借助接触直观明晰的方式,完成不同维度的观察、体验、验证,就能够揭示本质性内容。所以,在现当代教育视角下,整体的课堂教学应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且予以他们更富有深度的实践验证空间,鼓励学生在多种材料的运用基础上设定更加完善的实验方案,并借助科学实验的手段,实现思维的持续发展,完成由“低阶”到“高阶”的过渡,判断各类型地理事物的分布以及发展状况。围绕着这种巧妙的模式,学生自身就会养成良好的实践验证习惯,并且经常从实验中获取不一样的认知,选择这种模式也需要带动学生最终形成终身受益的地理实践力。而作为教师则应基于更细致地启发,从不同角度的实验活动切入,构筑新型课堂生态,借助实验性的培养方法助力学生成长。

以“地貌”主题为例,基于地质构造,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纸板叠放在一起演示背斜与向斜,再将这些纸板从中间剪开演示断层。借助这种巧妙的实验方法带给学生相应的指引,启发学生能够建立起实验的意识。接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地形倒置现象很抽象,单靠理论讲解学生很难明白,教师则可以让学生用带螺纹的水管来演示背斜和向斜,使其感受到背斜顶部受到的张力,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向斜储水,背斜储油”这一理论老师也可以通过实验来演示,同时让学生根据任务利用现成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任务。学生根据任务完成演示实验,利于发展地理实践力。其次,借助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等过程中,学生还会获得地理实践力的进阶。

二、组织课后地理实践活动,在调研、应用中获得发展

关于地理实践,往往不局限于课内,更倾向于朝着课外而发展。可以说,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带动学生在课后的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综合应用的过程中形成地理实践力,就是极其重要的;辅助学生在更有意义的地理实践空间中,展开不同维度地学习,借助已经拥有的知识、技能,解释不同类型的问题,开展各种有益的创造性实践,就会获得持续性提升。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突破局限、束缚,聚焦课内外间的有效联动,搭建起更巧妙的融通性空间,增强课程学习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环节之中获取到丰厚的认知,立足多样化的途径、方法,积累实践性经验,最终完成过渡,全面建立起终身受益的地理实践力。

以“产业区位因素”主题为例,基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聚焦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教师则可以进行巧妙地规划、设计。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开发有益的社会性资源,立足于更加广阔的环境,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基于所学的诸多类型知识、技能,评价现实问题。立足于多个角度去进行综合性的运用和实践。比如,聚焦福建某地区 2024 土豆滞销的情况,指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进行原因分析,基于不同维度的考察,关注各种因素,让地理实践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基于直接感受和更加接地气的研究过程记录结果。同时,实践中,学生也可以借助区位因素要素去判断解决问题的策略、方式,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历经潜移默化的过程,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让地理实践力培养变得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改善原有背景之下的课程实施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意义的实践探索、操作空间,才能最终推动他们的地理实践力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进程中,广大教师仍然需要不断积累相应的经验,开拓更加有意义的模式及培养方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滢滨.主题式实践在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应用[J].学周刊, 2023, (21): 130-132.

[2]陈凌霄.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案例设计与实施[D].江西师范大学, 2023.

[3]吕璐.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 2022, (16): 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