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只此青绿》的意境生成与美学表达
尹妃妃
西安市艺术研究所 陕西省西安市 41000
《只此青绿》自诞生起便引发广泛关注。这部以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作品,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它用舞蹈语言解码古画密码,以舞台技术激活历史记忆,在当代剧场中完成了从“画境”到“心境”、从“传统”到“当代”的深度对话。其成功背后,是对“青绿”意象的精妙转译、对时空意境的诗意重构,以及对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熔铸。
一、“青绿”意象的三重转译
《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本是矿物颜料的物理存在,但在《只此青绿》中,它被升华为承载文化精神的核心符号,经历了三重转译。
首先是视觉本体的诗意提炼。舞者以身体为笔,模拟山峦起伏的轮廓;服饰的青绿色调、流动的动态设计,高度凝练了原作的色彩特质与气韵。正如专家所言,“舞者即‘青绿’”,他们用肢体语言实现了“舞绘”千里江山的构思——伸展的手臂是延绵的山脉,旋转的身姿是翻涌的云涛,每一步移动都在重构画面的动态笔触。这种将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诗性的手法,让古画的“静”与舞蹈的“动”形成奇妙共鸣。
其次是文化精神的象征载体。“青绿”在剧中常以静谧独立的姿态出现,如同传统绘画中的“留白”。它不依附于具体叙事,却承载着宋代美学“以素为美,以简为雅”的哲学内核。当舞者静立舞台中央,青绿色的身影与背景的水墨投影交融,观众能从中感受到超越具体物象的永恒山水精神——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宇宙的观照,是中国人特有的“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舞台化表达。
最后是工匠精神的具象映射。剧中通过“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将“青绿”的最终呈现与制绢、采石、制笔等手工艺人的劳作紧密关联。采石人凿山的厚重、制笔人理毛的专注、淬墨人研墨的耐心……每一种物料的制作技艺,都是“青绿”得以璀璨的物质基础;每一位匠人的平凡坚守,都诠释着“技以载道、道器一体”的传统造物哲学。这种对“幕后”的关注,让作品超越了对古画技艺的复刻,转而指向对“人”的致敬。
二、古今交融中的意境生成
传统舞台常受限于线性叙事与固定场景,但《只此青绿》打破了这一模式,构建起今古交融、虚实相生的诗意时空场域,其核心在于“展卷人”的设置与舞台装置的创新。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是连接古今的关键纽带。他对《千里江山图》的研读,不仅是物理动作,更是开启时空隧道的钥匙——当展卷人轻触画卷,舞台灯光渐暗,北宋少年王希孟的创作场景在光影中浮现;当展卷人驻足凝视,现代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与古画中的山水重叠。这种“展卷”行为,让观众跟随展卷人的视角,沉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和美学意趣之中,在古今对话中完成精神的共鸣。舞台装置的创新则为意境生成提供了技术支撑。地面四圈转台与空中多重旋转装置的组合,配合72 个精准的 CUE 点变化,在电脑程序控制下,时而同向旋转,时而逆向交错,时而升降起伏。这些装置如同“舞动的画卷”——转台的旋转模拟山峦的层叠,装置的升降隐喻时间的流动,配合冷色调的青绿灯光与渐次晕染的水墨投影,舞台上的空间不再是固定的剧场,而成为流动的“千里江山”。正如设计师高广健所言:“所有设计‘一切从表演出发’,为的是‘实现‘展卷’意韵’。”
三、传统与现代的美学熔铸
《只此青绿》的美学魅力,在于它既坚守了传统意蕴,又以现代表达实现了突破,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写意与留白的东方神韵。作品深得中国传统美学精髓:舞台不追求对宋代生活的逼真还原,而是通过凝练的舞蹈语汇,如标志性的“青绿腰”、简约的空灵装置、巧妙的光影运用,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其“简约而不简单”的审美理念,正是对国画“留白”与“写意”精神的舞台化转译——舞者“出画、入画”的动态设计,让画中意象呼之欲出;高低起伏的半圆片形装置旋转往复,恰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让观众在流动中感受“步步移,面面观”的审美体验。
其二,技术赋能下的意境升华。舞台技术的运用并非为了炫技,而是服务于意境的营造。地面四圈转台与空中弧形板的组合,模拟了画卷展开的韵律;72 个 CUE 点的精准控制,让舞者与装置的配合误差控制在2 厘米内;冷色调的青绿灯光与背景投影的层次叠加,既还原了古画的色彩质感,又通过光影变化表现“晨昏交替”的时间流转。正如媒体评价,这种技术“标志着舞台艺术创作迈入新技术时代”,但技术的终极意义,始终是“让观众沉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和美学意趣之中”。
其三,舞蹈本体的创新与诗性。编排在继承中国古典舞风范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动作语汇“动静结合、疾徐相关”,既非对古代舞蹈的机械复原,也非脱离传统的凭空创造,而是基于对宋代文化生活与精神气质的想象性提炼。例如“青绿腰”的折腰动作源自对山石险峻的模仿,“寻石”“淬墨”段落的肢体编排再现了古代工匠采石制色的劳作场景。这种创新让舞蹈成为剧作核心表现手段,既保持了古典美学的纯粹性,又赋予其当代审美价值。
结语
《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它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样本。《只此青绿》超越了简单图解文物,而是通过艺术想象,深入挖掘《千里江山图》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情怀与创作历程,并将其与当今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关联,使古画从“展柜中的文物”变为“流动的精神”。作品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创新现代表达方式、精准把握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创作出兼具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与市场广度的精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是一场传统美学与当代舞台的深度对话,是一次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它用“青绿”为魂,在时空交错中完成了一次中华美学精神的壮丽赋形;它以技术为翼,让传统意境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生;它用创新作桥,将“博物馆里的文物”转化为“流动的精神财富”。正如主创团队所言:“我们心存敬畏,只此虔诚与信念。”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对艺术创新的赤诚之心,正是《只此青绿》最动人的底色。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从未远离,只要以敬畏守护根脉,以创新激活表达,就能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姓名: 尹妃妃,出生年月: 1992.7,性别: 女,民族:汉,籍贯:甘肃省,学历: 硕士,职称:(现目前的职称)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音乐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