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旱保苗与密植增效协同技术体系构建研究
阿能达
引言:
玉米乃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北方春玉米产区更是玉米生产的主阵地。不过,北方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与较差的土壤质地,使得玉米生产面临严峻的水分胁迫。与此同时,为提高玉米单产,生产上普遍采取密植措施,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玉米苗期的水分竞争。如何在干旱条件下实现玉米的高密植,成为当前春玉米生产面临的主要难题。
1 北方春玉米产区生态特征分析
北方春玉米产区地域辽阔,生态类型多样,但总体上气候干旱,土壤瘠薄。从气候上看,北方春玉米产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年降水甚至不足500 毫米,玉米生长严重缺水。从土壤上看,北方春玉米产区呈现出“东黑西黄”的分异格局。东北地区以黑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 3%~5%, ,理化性状优越。然而,近年来由于长期耕作,黑土层厚度有所下降,土壤质量也相应下降。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则以黄绵土为主,土壤孔隙度大,保水保肥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
北方春玉米产区生态条件的这种特殊性,导致了抗旱与密植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密植虽然能够提高玉米单产,但也加剧了苗期水分竞争。密植条件下,玉米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效率降低,叶片气孔导度下降,光合速率受到抑制,不利于玉米生长。另一方面,传统的抗旱措施如地膜覆盖,虽然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但膜下温度过高会导致玉米雄穗分化异常,增加空秆率。并且现有玉米品种抗旱性与耐密性难以兼顾,也限制了抗旱保苗与密植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耐密型玉米品种,如郑单 958、先玉 335 等抗旱性较差;而一些抗旱性较强的地方品种如德美亚系列,其耐密性又不够理想。因此,培育兼具抗旱与耐密特性的玉米新品种,发展协同抗旱保苗与密植增效的栽培技术体系,破解抗旱与密植的矛盾,是当前北方春玉米生产面临的紧迫任务。
2 北方春玉米抗旱保苗与密植增效协同技术体系构建
2.1 集成抗旱保苗技术
针对北方春玉米产区干旱缺水的突出问题,技术人员应立足产区实际,集成深松整地 + 坐水种、膜下滴灌 + 降解膜覆盖、抗旱剂与保水剂协同应用等多种抗旱保苗技术 [1]。在播前,要因地制宜开展深松整地。以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等降水稀少区为例,可深松 30~35 厘米,破除犁底层,进而增加土壤蓄水能力。与此同时,播种时采取坐水种,每穴注水 2~3 升。局部灌溉既解决了出苗水分需求,又能提高出苗率和苗齐度。进入苗期,在吉林中西部等地区,可推广膜下滴灌 + 降解膜覆盖技术。采用可完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形成“微小气候”,减少土壤水分无效蒸发。同时,膜下布设滴灌带,缓苗补水,促进出苗整齐,提高苗期抗旱能力。玉米进入孕穗期后,可喷施黄腐酸等抗旱剂750 克 / 公顷,利用其“根外吸收、叶面渗透”特性,在水分亏缺时发挥抗旱促长作用。并且技术人员在拌种时还可在种衣剂中添加 1.0%~1. 5% 保水剂,增强玉米吸水保水能力,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提高玉米粒重。
2.2 突破密植增效技术
对于现有玉米品种耐密性不足与密植条件下的倒伏风险而言,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品种选育、缩株增密、化学调控等技术措施,突破密植增效技术瓶颈 [2]。品种是密植增产的基础,技术人员可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热带种质材料 ( 如 CIMMYT 材料 ) 的抗逆性与温带玉米种质的耐密性相结合,培育出耐密抗旱兼备的新品种,为密植增产提供品种保障。在此基础上,技术人员还可进一步实施缩株增密措施。将行距由 60 厘米缩小至 50 厘米,株距由 25 厘米调整至 20 厘米,亩保苗密度提高至 6000 株,可显著增产。针对密植条件下的倒伏风险,技术人员还可在玉米拔节期喷施 300ppm 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多效唑,以降低株高,增加茎秆粗壮,从而提升玉米抗倒伏能力。
2.3 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
水肥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水肥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精准灌溉与精准施肥相结合十分必要[3]。针对北方春玉米产区土壤类型多样,肥力空间变异大的特点,播前技术人员应开展土壤养分速测,查明田块养分储备状况。在测土基础上,制定“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施灌浆肥”的差异化施肥方案。以东北黑土区为例,施肥方案可以为:亩均施尿素50 公斤、过磷酸钙 50 公斤、硫酸钾 25 公斤,其中氮肥分 3 次追施,苗期 30% 、大喇叭口期 50% 、灌浆期 20% 。磷钾肥集中于基肥一次施入,施肥的同时还要“以水促肥”,匹配灌溉进行。华北平原地区玉米生产则可采用“浅埋滴灌 + 干播湿出”技术。播种时采用膜下滴灌,湿润土壤,促进出苗,;玉米 7 叶期土壤墒情基本稳定,进入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要开展两次集中滴灌,亩均灌溉用水量 20-25 立方米,集中灌溉可满足玉米关键生育时期的需水需肥高峰,提高水肥利用率。并且水肥配合施用,可加速肥料溶解转化,减少养分淋失,发挥水肥协同增效作用,进而为玉米生长提供最佳的水肥环境,为实现玉米高产稳产打下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就北方春玉米种植而言,长期存在抗旱与密植增产的矛盾,对此,技术人员可通过抗旱保苗技术集成应用,确保玉米苗期安全度夏;品种选育与栽培调控协同,突破密植增产瓶颈;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为玉米生长发育营造良好的水肥条件,最终实现玉米抗旱、耐密、高产、稳产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新技术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可在北方春玉米产区进行推广应用,有望带动春玉米生产转型升级, 推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小忠 . 不同玉米品种耐旱性对水密互作响应的生理机制 [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2] 纪楠 . 春玉米田土壤性状及植株耐旱特性对生物炭调控的响应机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3] 李鑫娥, 乔志红, 丁璐. 张家口春玉米旱作雨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