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九江段生态法治案例在初中道法课的情境化应用

作者

杨天梵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德化学校

引言

长江生态保护是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长江保护法》的实施为流域生态治理筑牢法治根基。九江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其江段生态安全关乎全流域稳定,多年来积累了非法采砂治理、江豚保护、禁渔令实施等丰富本土生态法治案例。2022 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标明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要求将法治观念、责任意识融入教学。在此背景下,把九江本土生态法治案例情境化引入初中道法课堂,既是响应课标要求的必然之举,也是破解传统道法课“理论脱离实际”“学生缺乏情感共鸣”的关键路径。通过身边真实案例,能搭建“法律条文”与“生活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在感知家乡生态治理中深悟法治精神、主动树立生态责任意识,兼具重要教学实践价值与育人意义。

一、九江段生态法治案例教学的核心依据与价值定位

1.1 政策依据:多层级法治体系提供支撑

案例教学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依托国家到地方的多层级生态保护法治体系。国家层面,“长江大保护”战略定方向,《长江保护法》明确禁渔期、生态修复等顶层要求;省级层面,《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结合鄱阳湖流域特点,细化河道保护与水资源利用规则,补充国家法律;市级层面,《九江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聚焦本地饮水安全,划定长江九江段水源地、明确处罚措施。教学中融入《长江保护法》立法争议、九江条例居民意见征集故事,可让学生理解生态保护法律源于现实需求、兼顾多方利益,明晰生态保护有法可依。

1.2 教学价值:精准锚定新课标核心素养

案例教学能将抽象核心素养转化为具象内容,助力素养培育。培育法治观念时,分析九江非法采砂案中执法部门依《长江保护法》查处、要求修复河道的过程,让学生感知法律的刚性约束与生态保护作用,建立法治思维;强化责任意识方面,以湖口县渔民从“靠江吃江”到“护江养江”的转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与长江生态、家乡发展的关联;激发家国情怀时,展示九江江豚回升、岸线变绿廊的成果,让学生感受家乡在国家战略中的作为,增强爱家乡、护长江、兴国家的情感认同。

二、九江段生态法治案例教学的核心思路与创新路

2.1 双主线引领:构建“法治+教育”协同框架

教学以“双主线并行”为核心骨架,确保法治知识传递与核心素养培育同步推进、互不脱节。其中,法治主线以《长江保护法》为核心,串联省、市地方法规,通过绘制“长江生态保护法律层级树”教学工具,清晰呈现国家法管全局、地方法解难题的逻辑关系。比如对比《长江保护法》的“禁渔总则”(全国统一要求)与九江条例中“鄱阳湖九江段禁渔具体时间、范围”(地方细化规定),能让学生直观理解不同层级法律的互补性。教育主线则遵循“真实情境-梯度问题链-素养落地”的路径,以九江本土案例为情境载体设计递进式问题链,以“九江江豚保护区治理”为例,从生态认知层提问江豚数量减少的原因,到法治知识层关联《长江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条款,再到责任转化层引导学生思考保护行动。借助“法律层级树”与“问题链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呈现,可帮助学生建立法律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内在关联。

2.2 本土化选例:聚焦“身边案例”的情感共鸣

案例选取严格遵循“本土性、典型性、教育性”三大原则,避免因使用陌生外地案例导致学生“无感”,具体分为违法治理类、生态修复类、公众参与类三类核心案例。违法治理类选取九江“非法采砂案”(某砂厂未经许可采砂致河道破坏,执法部门依法处罚并要求修复)、“某企业非法排污案”(企业排污被环保部门查处整改),让学生看到家乡江边的违法行为与法律监管,打破“法律离生活很远”的认知;生态修复类选取“九江长江岸线复绿工程”(拆除违法码头、植树复绿)、“鄱阳湖禁渔后鱼类资源恢复”(禁渔三年鱼类数量增长30%)案例,用对比图、数据图表展示法律实施带来的生态改善,增强案例说服力;公众参与类选取“九江志愿者参与江豚观测”(本地志愿者定期监测江豚并记录数据)、“渔民转型参与生态管护”(禁渔后渔民成为“长江护渔员”)案例,体现法治需全民参与,为学生提供“可模仿、可参与”的行动范例。同时,邀请案例执法人员、转型渔民进课堂讲述案例背后的故事,能让文字材料变为鲜活叙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3 生活化转化:破解“专业案例难懂”困境

针对司法案例、行政执法案例专业性强(含大量法律术语、复杂程序细节)、初中生理解困难的问题,专门开发“三级案例转化模型”,让案例贴合学生认知水平。第一步提炼核心法律要点,从原始司法案例中提取核心法律精神,剔除专业术语,例如从“非法采砂案”处罚决定书中,仅保留“未经许可采砂违法”“破坏生态需承担修复责任”两个核心要点,忽略“行政复议期限”“听证程序”等复杂细节;第二步重构生活情境,将法律要点转化为学生易懂的生活故事,比如把“非法采砂案”简化为江边砂厂张老板为多赚钱,未办许可偷采砂致堤坝变松,被执法部门罚款并要求修复河道的道德两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赚钱与守法哪个更重要;第三步可视化呈现,用时间轴展示采砂-居民举报-执法查处-修复河道的案件关键节点,用对比图呈现采砂前的河道与修复后的河道,用漫画表现张老板的错误选择与后果,让复杂案例“一看就懂、一想就通”。

2.4 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创新教学形式,通过“做中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开展“模拟长江生态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按真实程序辩论审理,理解法律如何判断对错、维护生态权益;举办九江沿岸社区生态治理方案大赛,要求学生小组结合法律知识设计宣传禁渔令、监督污染等方案,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方案;联动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法院观摩生态案件庭审、在检察院看法治展览、在长江生态公园观察岸线修复,聆听法律保障生态修复的讲解,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司法威严与生态保护实效。

三、九江段生态法治案例教学的重点难点与突破策略

3.1 难点一:核心素养与案例的精准匹配

核心素养与案例匹配的难点在于,若二者脱节,学生易只记案例故事,却不清楚案例承载的素养目标,导致素养培育流于形式。突破此难点需设计“一案一标一素养”对照表,明确每个案例对应的课标条款、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比如九江禁渔令与渔民转型案例,对应八年级下册“依法履行义务”等课标条款,聚焦法治观念与责任意识,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理解禁渔令是法定义务,且能分析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平衡;九江江豚保护区治理案例,对应九年级“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围绕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要求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意义并提出保护行动。教学中让学生对照表格分析案例,先明确素养目标,再展开讨论实践,确保培育不偏离方向。

3.2 难点二:专业案例的通俗化转化

专业案例转化的难点是原始司法、行政执法案例含大量专业术语与复杂程序,初中生难理解,易觉得“法律离我很远”。突破需在“三级案例转化模型”基础上优化方法,编制《生态法治案例常用术语通俗手册》,将“生态损害赔偿”等术语转化为通俗表述;重构生活情境时结合学生经验,如把企业非法排污案转化为“小区附近工厂排污致鱼死,环保部门查处”的故事,增强代入感;还可将案例制成情景剧短视频、漫画故事册,用生动形式展现情节,比如用漫画呈现非法采砂老板被查处后的后悔场景,降低理解难度。

3.3 难点三:素养提升的可量化评价

素养评价的难点是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等隐性素养难用分数衡量,易导致评价“重知识、轻素养”。突破路径是设计“行为锚定评价量表”,从课堂表现、实践成果、日常行为三维度评估。课堂上看学生能否指出案例违法点、结合法律分析;实践中考察模拟法庭表现与社区治理方案可行性;日常里观察学生是否宣传长江保护法、参与生态活动。评价时结合教师记录、同学互评、家长反馈,形成“学生生态法治素养成长档案”,直观呈现学生从“懂知识”到“会分析”再到“能行动”的变化,让评价“看得见、摸得着”。

四、九江段生态法治案例教学的预期成果与特色

4.1 预期成果:形成“可直接用、可推广”的教学资源

通过教学实践与研究,将整合形成《九江长江生态法治初中道法教学资源包》,为教师提供一站式教学支持。资源包中的案例库会分类整理10-15 个九江本土生态法治案例,每个案例都包含原始素材(精简版)、转化后的生活故事、可视化素材(对比图、时间轴、漫画)以及案例教学指南,方便教师快速掌握案例核心与使用方法;教案与课件部分,将配套8-10 节初中道法课的完整教案,涵盖教学目标、教学流程、问题链设计、活动安排等内容,同时附上PPT 课件、情景剧视频、方言快板音频等素材,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评价工具包含一案一标一素养对照表、行为锚定评价量表、素养成长档案模板,助力教师科学评估教学效果;学生成果集会收录优秀模拟法庭视频、社区治理方案、普法漫画、“我的生态承诺”等,为后续教学提供真实范例。

4.2 鲜明特色:深度融入九江地域文化

教学不仅选用九江本土案例,更将地域文化元素与生态法治深度融合,让教学内容充满“家乡味”与“文化感”。邀请本地文化工作者用九江 贴合生活且朗朗上口,如“长江水,清又清,九江儿女要护紧;采砂要经许 接地气、易被学生接受和传播;开展“跟着瑞昌剪纸学法治”活动,邀请瑞 艺术呈现江豚保护、长江岸线复绿、渔民转型等生态法治场景,在传承非 治的认知;结合九江“浔阳江”“鄱阳湖口”“石钟山”等地名的历史文化,讲解这些区域成为 生态保护关键区的原因,以及法律如何守护其生态。

4.3 独特优势:践行“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

教学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践行“实践育人”理念,突出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模拟法庭、社区治理方案设计、实地参观等多样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实践。在模拟法庭中,学生通过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参与辩论与审理,自主理解法律程序与精神;在社区治理方案设计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长江保护法》知识,调研社区需求,设计宣传禁渔令、监督江边污染的方案,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场景也从课堂延伸到法院、检察院法治教育基地、长江生态公园等真实场景,学生观摩生态案件庭审可感受司法威严,观察岸线修复成果能体会法律对生态改善的作用,进而认识到“法治不是书本文字,而是影响生活的实际力量”。

五、结论

九江段生态法治案例在初中道法课的情境化应用,以“依托本土实践培育核心素养”为核心,构建“政策-案例-教学”融合体系。依“长江大保护”战略与《长江保护法》,结合九江本土案例,借“双主线引领、本土化选例、生活化转化、实践性活动” 推进教学,破解三大难点,形成优质教学范式。其解决传统道法课痛点,助学生在乡土情境中明法治、树生态责任,培育三大核心素养。未来可拓展案例库、优化跨学科教学与评价体系,该模式推广将为道法课地域化、素养化教学赋能,为 “长江大保护” 培育法治与责任兼备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娟.探究初中道法教学中情境链的构建与运用[J].家长,2023,(20):34-36.

[2]薛芳.巧用“走心”情境设计,提高初中道法课堂效率[J].学周刊,2020,(17):107-108.

[3]李朝辉.初中道法教学中情境链的构建与 运用 [J].湖南教育(B 版),2021,(02):40-41.

[4]朱正英.一例到底的情境教学在初 道法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8):118.

[5]曹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