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历史地理复合专业的角度如何培养地理实践力

作者

林晋宇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部颁发的新课标提出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其中地理实践力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持续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最终也指向带动学生建立终身受益的关键性能力,让他们迎接未来的诸多挑战。因此,复合专业教学的优势则逐步显现出来,将历史与地理和学科衔接起来,就能启发学生统整其他学科的资源、内容、工具、方法,进行综合性分析、探索、实践。在融合性的空间中,学生所建立起来的地理实践力,以及家国情怀素养、史料论证能力也会获得全面提升。教师则需进行有序地设计和规划,让这种模式成为常态,赋能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智慧平台融入史料,在情境论证中发展地理实践力

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复合专业教学,推进往往离不开丰富的材料支持。就地理学科而言,融入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尤为重要。启发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论证,增强对地理的认知,也是必然。所以,在新的视角下,作为教师应该发挥出智慧平台的多重优势,围绕着一系列功能来进行资源的统整,并且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重现一系列的历史场景等,启发学生增强代入感,穿梭时空,迈入到更有意义的情境体验、辨析思考中,分析过去所存在的一系列文字记载和物品等,帮助学生围绕着客观反映,在沉浸式体验氛围之中进行论证,并且基于实践性的探究过程强化关键性能力。

以《人口迁移》一课为例,教师则可以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去切入,设计探究活动——从田螺坑土楼群的南迁看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承,并且选择相应的技术渠道等还原真实的场景,展示不同类型的史料,辅助学生在深层次的观察、思考、论证的过程中强化实践探究能力,围绕着历史解释获得发展。形式可以为:智慧平台引进相关资料,收集关于南靖田螺坑土楼群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南迁原因的资料。(如《南靖县志》摘录、客家迁徙史);同时,查阅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形成真实的情境去带动学生了解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强调实践性操作,在综合性分析中发展地理实践力

操作的过程,是培育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可以说,沿用“在做中学”的理论依据,指引学生彰显出自身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验证诸多类型的规律原理,尤为重要。帮助学生完成“认知”及“行为”的统一,也会促使他们形成终身受益的地理实践力。所以,在历史地理复合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则需开辟更加有意义的实践空间,鼓励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迈入到读图、识图,以及综合性分析的过程中,聚焦于历史解释,统整多重要素来进行探索、分析,最终指向研究地球上的空间分布关系,关注到历史的起源以及现象等,在融通之中获得发展。

以《人口迁移》一课为例,教师则可以准备相关地图,包括南靖县的地形图和土楼分布图。而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分组分工:例如,一组从文字史料看南迁原因,一组通过地图看人口迁移的路线,一组通过史料(例如一些受北方影响的物品,习俗,或者是建筑)看人口迁移的影响。巧妙的模式,就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观察有关于历史的一切。当他们在解析地图时,也能够判断其中的多重要素,追寻关于历史事件以及现象的起源、发展,从而剖析在地球上的一系列空间区域关系。在这种综合性的空间中,学生就能进行更细致地分析,探索区位环境以及历史变迁之间存在的衔接性关系。

三、开发课后的活动任务,在广阔的实践中强化能力

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开展,往往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内,更应朝着课外靠近。尤其是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引导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之中,关注到人地关系,实现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进行更有深度的实践探索,尤为重要。同时,从跨界融合的角度切入,带动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到更多有关于历史层面的内容,围绕不同维度的信息、数据进行尝试、分层次探讨,也是必然。辅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应用所学知识,就会对他们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人口迁移》一课为例,教师则可以依据“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带动学生进行更深层次地学习。如,组织学生前往田螺坑土楼群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土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周边自然环境,记录土楼的分布、规模及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同时,基于学科融合视角来看,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开发思维,利用收集的地图和数据,分析土楼群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与人口迁移的关系,探讨土楼群的建筑特点如何反映当时的人口迁移模式。而后,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唯物史观,分析土楼群南迁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探讨土楼群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意义,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着历史地理复合专业教学来推进不同类型的改革,全面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指向。在今后的教学研究进程中,广大教师仍需进行持之以恒地研究、探索,寻找不同维度的策略方法,启发学生统整其他学科的资源、内容、工具、方法,在沉浸式体验氛围之中进行论证,在实践中验证诸多类型的规律原理,在综合性分析中发展地理实践力,探索区位环境以及历史变迁之间存在的衔接性关系,获得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罗送宝,唐倩.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课堂实践——以“人口迁移”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5, (11): 44-47+2.

[2]李冰晶,靳雯佳.数据驱动的地理课堂诊断与重构路径探究——以“人口迁移”为例[J].地理教学,2025, (06): 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