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研究
赵修茗 李华 米思雨 宋雨薇 刘晓雯
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与漫长历史交流互动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认同的内在深层意识。而优秀民族音乐的活态表演作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历史、社会及语言、风俗的特殊载体,不仅凝聚了某一民族、地方的特殊文化内涵,同时也承载着各个民族绵延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
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巩固良好局面,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本篇论文将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文化路径传播提供可实践性的建议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1.1 研究意义
通过将民族音乐表演的发展过程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探究在新时代视域下,两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文化传播路径。
在分析研究民族音乐表演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历史更迭不仅呈现出了不同时期文化的差异性和表演方式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其深受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形塑和现代化等诸多因素的熏陶下,民族音乐表演逐渐表达出了共生性这一重要特征。经过印证,优秀的民族音乐表演不仅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也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的实践途径。本论题正是在这一论证之上以优秀民族音乐表演为切入视角,讨论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能的实践路径。需要注意的是,本篇论文将提出“再语境化表演”一词,特别指向的是当下民族音乐表演新的意义生成与建构。
1.2 研究现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以及实践、策略都已成为研究领域讨论的重点。
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大类:
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整体范畴,对文化与认同关系、民族认同的历史建构等问题进行逻辑推导,总结出传统文化作为认同的根脉、思想的源泉如何在历史与当下承担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传统文化角度切入,讨论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等问题研究;
从某一微观传统文化个案着眼,讨论其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某一族群音乐表演形式是这类研究中最常涉及的对象。
通过文献分析法研究发现,前两类文献的数量较多,其中逻辑推导和宏观认识类型的研究为我们认识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价值提供了标准,奠定了基础。相较而言,第三类研究文献数量较少,分析与讨论的视角也比较单一,大多数研究是通过某一具象化的传统文化事项的文化底蕴、历史层累性、本真性角度出发,重在讲述“过去的历史经验”,而较少的讨论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建设。
鉴于此,本论文以优秀民族音乐表演这一“有形”载体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立足于它的传统文化特质(原生语境),但并不将民族音乐表演看成封闭的单元,回避其在新的社会需求下可能具有的实验性、跨媒介性形式,而是把对传统音乐表演的本真性、历史性问题作为生成实验性、跨媒介表演等新形式的土壤,着重于讨论这些表演如何成为历史与当下的纽带,如何被赋予不同的历史使命与意义(再生语境)。最终在这些优秀表演的“再语境化”过程中,讨论与呈现共同体文化逻辑如何在不同民族、区域的音乐表演中形成与发展。
本论文希望能够从具体的传统音乐表演出发,清晰的反映音乐表演作为文化本身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经验事实,为更好的开拓及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及有效的时间经验,也使传统音乐表演呈现其可能的新的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内容
2.1 内容
从当代优秀民族音乐活态表演入手,尤其是以“再语境化”民族音乐表演为重点,具体研究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对“再语境化”表演进行类型分析,其中包含对“特定表演空间”“特定表演方式”“特定表演内容”“特定表演目的”展开梳理与归纳,呈现“再语境”
的民间、传统音乐表演在特定历史时空呈现出的不同的层次与类型,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掘表演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内涵。
(2)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逻辑与上述“特定表演空间”“特定表演方式”“特定表演内容”“特定表演目的”的在历史层、价值层、情感层和共享知识层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量表演实例分享,探究音乐表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承担的重要作用和多元化的文化传播路径。例如广西壮族的男女对歌、云南三道红彝族的四大腔表演、甘肃汉族、回族、土族共享的花儿演唱等,多元化的民歌演绎方式呈现出统一的思想感情,都是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赞美与向往。这是一种在情感层与价值层被赋予共同体逻辑、呈现面向整体生活世界的共生性。因此,深入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文化路径。
(3)通过微观分析,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在民族音乐表演中形成与发展成新的语境并生成新的价值性的理论认识。在完成上述学理性分析与阐释之后,本研究将尝试对实验性、跨媒介等“再语境化”新型表演形式可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及呈现方式作出有力解释和合理性的构想与建议。
2.2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在于通过深入调研、大量多元化传统民族音乐表演的案例分析其“再语境化”过程中的传播路径,进而探究其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难点有以下三点:
一是,是否能够统一调研案例的标准,准确把握不同表演类型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是否能够准确把握不同表演“原生语境”与“再生语境”之间的内生关系;
三是,是否能准确辨析出历史层、价值层、情感层与知识层等相互交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体系,这一系列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不单是音乐表演研究或音乐表演实践,更需要对统一战线理论和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有深刻认识,这些都是对研究团队的巨大挑战。
2.3 创新之处
在学术思想与学术观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研究范式及视角的转换。目前大多数文献都是通过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特性,将其独有属性追溯在历史进程中,寻找两者之间文化、生活交流、交往、交融的印迹,以期完成对共同体意识的学术阐释。
本论文则将这种传统特质作为依据,将研究视角转向传统文化在当代这个新语境下的共生性、价值性和意义的生成上,通过传统民族音乐为小切口,进一步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文化路径。
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民族音乐表演的“再语境化”概念体系,是对已有民族表演形式的类型化梳理和升华,也是对当代社会价值传统的反向深思。在此基础上,团队深入探究如何赋予民族音乐表演更为丰富、多元化、空间化的艺术传播途径,这一“再语境化”的过程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指导方向和实践可能,同时也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存续。
本论文预期可以为当代民族音乐表演形式提供思考与实践的空间,能够促生更为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同时也从“有形”的层面提供可观察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社会价值认同、情感延续的路径。能够为具体的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蒋海蛟 , 杨倩倩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研究 [J]. 实事求是 ,2024(5):85-91.
[2] 罗兰 . 符号·记忆·情感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探析[J]. 深圳社会科学 ,2023,6(5):115-121.
[3] 邹悦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路径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2):161-163.
本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YSZ2024YB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