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读写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与效果评估

作者

王宏志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江苏南通 226300

一、引言

读写结合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系统整合,高中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读写结合模式有助于增强其文本解析、表达及审美素养。高中语文教师主动探索具体应用路径并进行效果评估,既推动语文学科理论框架的完善,也能得到操作性极强的课堂教学方案,促进语文教育品质的全面提升带来帮助。

二、读写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基于文本主题的读写融合策略

根据文本主题读写融合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文本主题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阅读与写作活动,经过对同一主题不同文本对比阅读,学生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主题的多元呈现方法并积累丰富的素材和观点,在写作环节以主题为导向实行构思创作,有助于学生明确写作方向 [1]。例如,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包身工》这一课时,本文以清晰的主题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包身工制度的残酷本质,学生在阅读时深入剖析文本中对包身工悲惨生活的描写,理解作者经过具体场景和细节刻画来展露主题的写作手法,在写作环节布置以“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索”为主题写作任务,鼓舞学生借鉴《包身工》中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表达技巧,对当下社会中的热点现象实行观察与分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依托文本结构的读写迁移策略

文本结构读写迁移策略突出教师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文本行文思路、层次安排与过渡衔接,理解作者怎样经过结构布局完成表达,在写作教学中鼓舞学生将阅读所学到的文本结构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实行模仿与创造。经过这种方式,学生就会掌握不同文体结构特点和写作规律,促进自身写作的条理性、逻辑性,实现从阅读结构到写作结构的有效迁移。例如,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一课时,这篇议论文开篇点明工匠精神时代意义,中间从多个角度论述工匠精神内涵、价值,结尾总结突出工匠精神对时代发展的关键作用。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并分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探讨作者怎样运用论据论证观点,在写作环节则布置以“新时代的职业精神”为主题议论文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借鉴课文结构模式先提出自己对新时代职业精神理解,再分别从各种方面阐述职业精神的具体表现及重要程度,最后实行总结升华。学生在模仿文章结构过程中不仅仅学会议论文基本写作框架,更能根据主题灵活调整内容以达成从文本结构认知到写作实践迁移,有效强化议论文写作技能。

(三)围绕文本语言特色的读写拓展策略

文本语言特色读写拓展策略着重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文本特别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感受语言的丰富表现力,经过朗读、赏析等方法进而深入理解语言运用精妙之处。在写作教学中鼓舞学生模仿文本语言特色实行创作,在模仿的基础上实行创新从而形成独特性的语言表达风格,这种策略在协助学生丰富语言储备的同时增强语言运用技能[2]。例如,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让大家体会文中叠词韵律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生动形象,感受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描绘出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色,而在写作环节布置以“自然景物描写”为主题写作任务,让学生借鉴《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运用优美词汇、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提高写作质量。

三、读写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评估

(一)全面提升思维品质

读写结合促使学生在阅读时对文本结构、逻辑脉络进行剖析,在写作时完成构思谋篇训练,能够有效塑造学生思维深度、广度。在阅读经典文本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立意角度、论证方法,接触多元思维模式和表达方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拓宽自身思维边界,要求学生将阅读所获转化为独特性的语言输出,对素材做出筛选整合、对观点进行系统阐述 [3]。这一过程使得学生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得到综合锻炼,使他们的思维从零散走向有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而实现思维品质整体跃升。

(二)促进语言素养内化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写作则是语言输出的实践平台,读写结合将二者紧密关联助力学生完成语言素养的内化。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广泛接触丰富多样的词汇、句式、修辞手法,连续积累语言素材,感受各种语言风格的表达魅力,当进入写作阶段,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尝试模仿、创造并将阅读积累转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从遣词造句的精准度到篇章结构完整性、从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到思想情感感染力,读写结合推动学生在输入与输出的循环往复中逐步构建起系统语言知识体系,达成语言素养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三)文学审美能力进阶

读写结合为学生打开通往文学审美世界的双重通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沉浸于文本意境营造、情感抒发与艺术手法运用,培育其对文学作品感知与鉴赏技能,形成特别的审美体验,写作实践则给予学生创造美的机遇,他们以文字为媒介来将内心审美感悟外化为富有个性文学作品。在读写互动中,学生不仅仅学会欣赏他人作品的精妙之处,而且更能在自我创作中体会文学创作的乐趣和艰辛,进而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层次,这种双向的审美活动推动学生文学审美技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感性认知迈向理性思索,达成审美境界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读写结合模式被视为有效路径,其对学生思维品质、语言素养与文学审美能力的提升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依托多样化手段,有机融合阅读写作环节,将会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今后的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需持续开发具有创造性的读写结合教学场景,使之转化为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持续动能,驱动高中语文教育朝着提质增效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冯涛 . 读写结合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37):30-32.

[2] 王占明 . 读写结合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刍论 [J]. 成才之路,2023(4):85-88.

[3] 王丽霞 .“读写结合”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J]. 中学语文,2023(2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