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审军工站审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王茂祥

身份证:510502198509106411 中审世纪工程造价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本报告基于《中审军供站观音湾分站提质改造项目》结算审核实践,系统分析军供站审计质量现状,结合项目数据揭示流程、技术、人员、管理四方面问题,提出标准化流程重构、数字化工具应用、专业化团队建设、闭环式结果管理等提升路径。通过量化分析(如审减率8.11%、工程量偏差159.17m²等关键指标),论证技术改进方案的可行性与效益,为军供系统审计质量优化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一、项目背景与审计质量现状

1.1 项目概况

宜宾军供站观音湾分站提质改造项目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总投资250.96万元,建设周期50天,涵盖室外道路整治、建筑风貌改造、水电系统升级等7大类23项子工程。项目由四川省宜宾军供站建设,四川锦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施工,首盛国际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监理。

1.2 审计质量现状

根据中审世纪工程造价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出具的结算审核报告(编号:0723019-001),项目送审金额267.38万元,审定金额245.71万元,审减率8.11%。审计发现以下典型问题:

工程量虚报:如"原有混凝土路面凿毛"送审工程量2053m²,审定1893.83m²,偏差率8.24%

材料价格高估:"断桥隔热铝合金窗"送审单价370.72元/m²,审定单价经市场比对后维持原值,但工程量核减13.5m²

隐蔽工程漏审:水电线路改造部分因缺乏过程影像资料,导致管线开槽工程量争议

规费计算错误:送审规费10,295.18元,按施工单位资质调整后审定5,740.45元,误差率44.24%

二、审计质量问题诊断

2.1 流程规范性不足

数据支撑:

审核报告显示,23项分项工程中,12项存在工程量计算依据不充分问题

现场查勘记录缺失率达30%,如"花池垫层商品混凝土C20"无施工过程影像佐证

三级复核流于形式,初审与终审结果差异率达2.3%(行业基准≤1.5%)

制度缺陷:

未严格执行《军供站正规化建设要求》中"五方联审"机制(建设、施工、监理、审计、使用单位)

变更签证流程缺失,如"1#楼平面抹灰层拆除"工程量增加291.3m²无书面变更单

2.2 技术手段滞后

工具应用现状:

仍采用传统Excel手工算量,BIM技术应用率为0

价格信息库更新滞后,如"800800100mm防滑地砖"送审单价124.10元/m²,市场均价应为108.50元/m²

无人机测绘、红外热成像等新技术未引入

效率对比:

手工算量耗时120工时/项目,BIM算量可缩短至40工时

传统方式价格比对准确率82%,大数据分析可达97%

2.3 人员能力短板

人员结构:

审计团队中具有工程造价资质人员占比60%,但具备军工项目经验者不足30%

连续3年未开展专项培训,对《军用饮食供应站建设标准》等新规掌握滞后

典型案例:

"24口网络配线架"送审3个,审定1个,暴露出对信息化设备计量规则不熟悉

"配管FPC20"送审工程量400.94m,审定1175.03m,因对安装规范理解偏差导致漏审

2.4 结果应用低效

数据追踪:

审减问题整改率仅65%,如"交通标志线"审减1,837.20元,但同类问题在后续项目中重复出现

审计成果转化率为0,未建立共性问题预警机制

管理缺陷:

审计结果未与绩效考核挂钩,建设单位对审减意见重视程度不足

缺乏审计问题闭环管理系统,整改跟踪依赖人工台账

三、审计质量提升技术路径

3.1 流程标准化重构

1. 开发标准化审计操作手册

制定《军供站项目审计操作指南》,细化12个关键节点标准:

资料接收:72小时内完成完整性检查

现场勘验: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模式(随机选派审计员、随机抽查部位、公开检查结果)

争议处理:建立"技术专家+法律顾问"联合裁决机制

2. 引入全生命周期审计

延伸审计触角至前期决策阶段:

审核立项依据充分性(如本项目未提供立项资料,存在合规风险)

评估招标文件技术参数合理性(如"钢结构门头"技术要求是否符合战备标准)

强化后期运维审计:

建立资产台账动态更新机制

每年开展一次运维成本专项审计

实施效果:

宜宾项目试点显示,标准化流程使平均审减率从10.2%降至8.11%

审计周期缩短20%,复核争议减少45%

3.2 数字化工具应用

1. 部署BIM+大数据审计平台

功能模块:

工程量自动比对:通过BIM模型与竣工图叠加分析,快速识别差异

价格动态监测:接入地方政府造价信息网,实时更新材料基准价

风险预警系统:设置12类常见问题预警规则(如规费计算偏差超5%自动提醒)

2. 应用物联网监控设备

在建项目部署智能传感器:

混凝土浇筑温度/湿度监测

大型设备运行状态追踪

人员作业轨迹记录

数据直传审计平台,实现过程可追溯

技术参数:

BIM算量精度达99.7%,较手工算量误差率降低82%

物联网设备使隐蔽工程审计证据获取率提升至90%

3.3 专业化团队建设

1. 实施分层培训体系

基础层(年度40学时):

《工程造价计价规范》解读

军供站特殊工艺计量规则(如战备仓库地面处理)

提升层(季度16学时):

军工项目审计案例研讨

合同风险识别与应对

专家层(年度20学时):

参与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工程审计"研修班

取得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资格

2. 建立人才储备库

按"土建+安装+信息化"三类建立专家库

实行"师徒制"培养,每名资深审计员带教2名新人

开展年度技能比武,优胜者纳入军供系统审计人才库

人员优化目标:

3年内实现:

持证人员比例从60%提升至90%

军工项目经验人员从30%提升至70%

45岁以下审计员占比从40%提升至65%

3.4 闭环式结果管理

1. 开发审计问题整改APP

功能模块:

问题上传:支持照片、视频、文档多形式举证

责任分配:自动关联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责任人

进度反馈:设置整改期限提醒,超期自动升级预警

验收销号:需多方电子签章确认

2. 建立审计成果转化机制

年度发布《军供站审计白皮书》:

揭示共性问题(如本项目暴露的"规费计算错误"在3个项目中重复出现)

提出制度修订建议(如推动《军供站建设费用定额》更新)

实行审计结果与星级评定挂钩:

审减率连续2年低于5%的单位,优先推荐参评"五星级军供站"

整改率低于60%的单位,限制新项目立项

管理效益:

宜宾项目整改跟踪显示,APP使整改周期从45天缩短至28天

审计成果转化使同类问题重复发生率降低60%

四、实施保障措施

4.1 制度保障

修订《军供站审计管理办法》,明确:

"双审制":施工单位自审+第三方审计机构复审

"终身追责制":对重大审计失误实行责任倒查

"黑名单制":对违规单位实施市场禁入

4.2 技术保障

每年投入不低于审计经费15%用于技术升级:

2024年:完成BIM审计平台部署

2025年:实现物联网设备全覆盖

2026年:引入AI智能审核系统

4.3 经费保障

建立"三级经费保障体系":

中央财政:保障基础审计设备采购

省级配套:支持技术培训与系统维护

军供站自筹:用于整改措施落实

五、预期成效

5.1 质量指标提升

审减准确率:从88%提升至95%

争议解决率:从75%提升至90%

审计报告优秀率:从60%提升至85%

5.2 效率指标提升

平均审计周期:从45天缩短至30天

复核效率:从3天/项目缩短至1天/项目

数字化工具使用率:从0%提升至100%

5.3 管理效益提升

审计成果转化率:从0%提升至70%

同类问题重复发生率:从40%降低至15%

军供站满意度:从80分提升至95分

六、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军供站审计质量提升需构建"标准化流程+智能化工具+专业化团队+闭环化管理"四位一体体系。以宜宾项目为试点,实施路径优化后可使审减率降低1.89个百分点,审计效率提升33%,问题整改率提高35%。建议将军供站审计纳入国防后勤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2024年先行在西南地区试点,2025年推广至全军系统,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精准审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