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的难点与技术对策:基于熵增理论的分析
俞荣华
上海悉岳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一、引言
城市化加速,建筑规模和高度不断提升,深基坑工程应用愈发广泛。深基坑支护作为基础施工核心,直接关系建筑稳定与安全。但实际施工中面临诸多挑战。熵增理论源于热力学,后拓展到多领域,本质是揭示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的发展趋势。将其引入深基坑支护研究,为理解施工难题、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视角。
二、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的特点
2.1 复杂性
施工受地质、环境、工艺等因素共同影响。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基特性各异,需因地制宜制定支护方案,同时要兼顾周边建筑、管线和道路等,多元因素相互作用,增大施工不确定性,使系统熵值上升。
2.2 临时性
支护目的是保障基础施工安全,完工后使命完成。设计施工主要考虑施工期荷载工况,对耐久性要求低,可采用临时支护结构与方法,资源调配和时间限制易致施工系统混乱度增加,类似熵增。
2.3 风险性
地质不确定性可能引发涌水、塌方等事故,威胁施工进度、质量及周边安全。支护设计或施工不当会导致结构失稳,风险因素使施工系统熵值升高,处于无序状态。
2.4 区域性
不同地区地质和工程环境有别,支护技术应用存在差异。软土地基需刚度大的支护结构,岩石地基支护结构则相对简单,区域环境促使施工系统形成不同状态,熵值相应变化。
三、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的难点分析:基于熵增理论
3.1 地质条件复杂引发的熵增
(1)土体性质差异
软土高压缩、低强度、高含水,砂土强透水、低抗剪,不同土体性质增加深基坑支护难度。从熵增看,其多样与不确定性让施工变量增多、无序度上升、熵值增大,像软土开挖易变形沉降,需复杂支护 。
(2)地下水位变化
地下水位高时基坑开挖要降水,不然会致坑底土体隆起、边坡失稳。但降水可能引发周边地面沉降,损坏相邻建筑和管线,水位波动还影响土体力学性质与支护受力。这种不确定性干扰输入无序能量,使系统熵增、稳定性降低。
(3)地质构造影响
断层、褶皱等破坏地层连续和稳定,加大支护难度。断层附近土体力学性质变化大,易岩体破碎、涌水,需特殊支护。地质构造复杂带来更多未知,增大熵值,提高施工难度和风险。
3.2 周边环境影响导致的熵增
(1)相邻建筑物
基坑开挖让周边土体变形,给相邻建筑基础带来附加应力,可能使建筑出现裂缝、倾斜。同时,相邻建筑限制施工空间和支护变形范围,增加设计难度,施工系统与周边建筑关系复杂,无序性和熵值上升。
(2)地下管线
地下管线分布复杂,施工损坏会影响城市运行。施工前虽调查并保护,但位置难精准掌握,存在风险,不确定性加剧施工混乱,导致熵增。
(3)道路交通
基坑施工占道路空间,干扰车辆进出,易造成拥堵。虽能规划场地、路线并疏导交通,但受场地和流量限制,难避免影响,施工与交通相互干扰使外部环境复杂,熵值增大。
3.3 施工技术要求高带来的熵增
设计深基坑支护结构,要综合考虑地质、周边环境、基坑深度、开挖方式等。因素多,过程复杂,需设计师经验丰富、专业强。设计不合理,支护就无法满足工程需求,增加施工风险,让设计熵值增加,难以有序。
土方开挖方式和顺序,对基坑及支护结构影响大。开挖太快或顺序错,会导致边坡失稳、支护变形。施工得按设计分层分段开挖,及时支护并控制土体扰动。但实际中,人为、设备故障等常让开挖偏离方案,加大施工无序度,提升熵值。
四、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的技术对策:基于熵减原理
4.1 做好地质勘察工作以降低熵值
深基坑支护开工前,综合运用钻探、物探等方法,全面了解地层、土体、水位、地质构造等条件,获取精准数据,为支护设计提供依据,减少地质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和熵增。比如,掌握土体参数能优化支护设计。
同时,深入分析数据,结合经验和规范判断场地地质特征,预估开挖问题并制定预防措施,减少施工盲目性,降低施工系统的无序程度,实现熵减。
4.2 合理设计支护结构实现熵减
综合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基坑深度等因素,权衡各类支护结构优缺点,选出最经济合理的方案。像浅且周边开阔的基坑,用放坡开挖结合土钉墙支护;深且周边复杂的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或排桩加锚杆支护。合理选型让施工系统更有序,降低熵值。
确定支护类型后,利用先进计算方法和软件优化尺寸、间距、入土深度、锚杆长度及间距等设计参数。这样既能在保障安全时降低造价,又能提升支护结构稳定性与可靠性,使施工系统趋向有序,实现熵减。4.3 加强施工过程管理促进熵减
施工时,严格依设计和规范土方开挖,遵循分层、分段、对称、均衡原则,把控开挖速度和顺序,防止超挖、欠挖,及时支护加固开挖面,减少土体扰动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让施工更有序,降低系统熵值。
同时,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严控施工质量。严管原材料质量,确保符合要求和标准,把控施工工艺,规范施工操作,重点监控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及时处理质量问题,减少施工不确定性和错误,实现施工系统熵减。
4.4 应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措施以减少熵增
(1)保护相邻建筑物
施工前详细调查评估相邻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基础类型和现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如加固、设置隔离桩或地下连续墙等。施工中加强对相邻建筑物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通过这些措施,减少基坑开挖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降低施工系统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无序性,减少熵增。
(2)保护地下管线
施工前详细调查地下管线分布情况,与相关部门沟通获取准确信息。根据管线位置和埋深,采用人工开挖、悬吊保护、迁移等方法确保管线安全。施工中一旦发现管线异常,立即停止施工并处理。保护地下管线的措施能够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降低施工系统的熵增。
(3)减少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合理规划施工场地和施工车辆行驶路线,减少对周边道路交通的占用和干扰。在施工区域设置明显交通标志和警示设施,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交通高峰期大型设备进出和材料运输。与交通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做好交通疏导工作。这些措施能够降低施工与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施工系统的熵增。
五、实际案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某城市中心区域的商业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20 万平方米,地下 3 层,基坑深度 15 米。场地周边环境复杂,东侧紧邻一座 20 层的写字楼,两者间距仅 5 米;南侧为城市主干道,地下管线密集,包括供水、排水、燃气和电力管线;场地地质条件为上部为杂填土,厚度约 2 米,其下为深厚的软土层,地下水位较高,距离地面约 1.5米。
5.2 难点分析:熵增视角
地质上,软土特性与高水位增加不确定性,提升系统熵值。周边环境中,写字楼、管线、交通与施工相互作用复杂,加大无序性和熵值。施工技术方面,支护设计、土方开挖、施工监测复杂且要求高,加剧不确定性与混乱,推动熵值上升。
5.3 技术对策实施:熵减实践
用多种勘察掌握地质,给设计提供数据,降低熵增。选地下连续墙结合内支撑支护并优化参数,实现熵减。规范土方开挖,控速、序并及时支护,减少无序。对写字楼设隔离桩监测,保护管线,规划场地和交通,降低干扰与熵增。完善监测体系,依数据调参数,维持施工有序,达成熵减。
六、结语
熵增理论为深基坑支护难点解析提供新思路,基于熵减的技术对策有效解决问题,经实例验证可降熵保安全质量。未来需深入研究该理论应用,完善对策迎接工程挑战、促进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