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导向型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

黄丽文

云浮市云城区高峰街道中心小学527300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正面临深层次变革。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业设计亦需突破传统模式,从单一的知识巩固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快速提升的关键期,语文作业的功能应由机械训练转变为引导学生建构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和涵养人文情怀。在此背景下,构建具有导向性、系统性和适应性的语文作业设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导向型作业的设计原(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目标设定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必须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强调学习目标与学生个体发展之间的适配性。传统作业多以统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忽视了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语言能力的差异性,难以有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为此,作业目标应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及学习动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体现出层次性和选择性。例如,在阅读类作业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偏好和理解能力设置不同层级的文本任务,既满足基础性要求,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空间。同时,目标设定还应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性问题或学习支架,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逐步形成自我监控与反思的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设定机制,不仅提升了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增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深度。

(二)任务驱动与情境融合的内容组织

语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实践,而任务驱动型作业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业内容应围绕具体的语言运用任务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调动语言知识、文化积累与思维策略。任务设计需体现综合性与实践性,避免碎片化、机械化的练习形式。例如,在写作类作业中,可以围绕“校园新闻播报”“家庭故事访谈”等真实情境设计系列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搜集、结构组织与语言表达的全过程训练。此外,作业内容应注重跨学科整合,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增强作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如结合科学课程内容撰写实验报告,或依托历史题材开展人物小传写作,使语文作业成为连接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的重要桥梁。通过任务驱动与情境融合的方式,语文作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推动其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深度学习的过程性设计

作业不仅是知识巩固的手段,更应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应突破传统的结果导向模式,转而重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认知投入与思维发展。深度学习强调理解、迁移与创造,因此作业设计需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与开放性,鼓励学生在探索与反思中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古诗文学习中,可设计“诗歌再创作”或“诗意演绎”类作业,引导学生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表达与艺术重构;在整本书阅读作业中,可通过人物心理分析”,情节改写设想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文本内部,进行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解读。

二、语文素养导向型作业实施的支持机制(一)教师角色转变与专业能力提升

在“双减”政策推动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素养导向型作业的实施则要求其向学习引导者、课程开发者和评价促进者转型。教师需具备系统化的作业设计理念,能够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框架,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科学设定作业目标并组织内容。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掌握任务驱动、情境创设、过程性指导等多元教学策略,还需具备跨学科整合的能力,以支撑综合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此外,教师应强化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识别与回应能力,在作业反馈与调整中体现个性化教学思维。为此,学校层面应构建持续性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如开展基于真实教学场景的作业设计研修、建立校本教研共同体、引入专家指导机制等,通过制度化路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从而保障素养导向型作业的有效落地。

(二)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作业设计的改革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重构。素养导向型作业强调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创造与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因此传统的以答案正确性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已难以满足其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反映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认知投入、问题解决能力及素养生成情况。具体而言,评价内容应从单一的结果性指标扩展至包括任务理解、信息处理、表达逻辑、合作意识等多个维度;评价主体应突破教师主导的传统模式,鼓励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以及家长参与,形成多方联动的评价格局;评价工具方面,则可引入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表、表现性任务评分量规等技术手段,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同时,评价结果应具有诊断性与反馈性功能,不仅用于判断作业质量,更应服务于后续教学的精准调整与学生个体的持续改进。这种评价体系的建设,是确保语文素养导向型作业实现育人价值的关键支撑。

语文素养导向型作业设计是“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通过明确作业的功能定位、优化设计原则并完善实施支持机制,有助于实现语文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支撑。

参考文献:

[1]石海芬.“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开发设计策略[J].作家天地,2024,(36):63-65.

[2]李乐琳.“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家庭作业设计研究[D].深圳大学,2023.

[3]韩艳芳.“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现状及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