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机关单位的保密风险分析与防护技术研究
范莹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陕西西安 710068
引言: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并深度融入各领域的当下,机关单位也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以提升工作效率。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保密风险,给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保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围绕人工智能在机关单位应用中的保密问题展开,剖析风险,并提出防护策略,旨在为机关单位筑牢保密防线提供参考。
一、人工智能时代机关单位的保密风险分析
1.智能化网络钓鱼攻击升级
2024 年 3 月,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务处发生一起典型的 AI 智能钓鱼攻击事件。财务人员王某收到局长张某通过企业微信发送的语音信息,要求紧急转账。攻击者通过分析该“局长”公开会议视频,利用 ElevenLabs 语音合成 API 生成高度逼真的领导声纹特征,配合使用 MidJourneyAI图像生成工具伪造带有电子签章的红头文件图片,成功骗取 38 万元公款。此类攻击已从传统的"广撒网"转为"精准画像",AI 通过分析目标人员的社交媒体动态、邮件往来等公开信息,构建个性化诈骗剧本。国家保密局发布的《2024 年网络安全态势报告》显示,AI 驱动的定向钓鱼攻击同比增长21% ,机关单位成为重点攻击对象。
2.公开数据智能挖掘窃密
公开数据以其低成本、易获取、信息量大和时效性强等优势,受到各国情报机构青睐。相关机构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海量数据,通过 AI 自动对数据进行筛选、梳理、分析,形成情报信息。2024 年 4 月,某市国防科技工业局通过网络安全监测发现,某境外情报组织利用公开社交媒体数据实施窃密活动。该局公务员李某在个人朋友圈发布的 327 张带地理标签的生活照,被 AI 图像分析系统识别出背景中的涉密建筑布局,并利用三维重建技术还原了该建筑的内部结构。AI 技术使传统"公开信息无害论"失效,这种"公开数据合成涉密信息"的方式已成为新型窃密手段。
3.人工智能引入办公体系产生风险
当 AI 引入办公系统提升效率的同时,其数据处理全链条也存在多重泄密风险。系统设计层面,AI 算法存在逻辑缺陷与安全漏洞,部分智能办公软件存在未授权数据访问漏洞,易被攻击者利用获取敏感信息。数据传输环节,默认开启的云端同步、语音转文字等功能缺乏加密防护,导致会议录音、文档内容等核心数据以明文形式存储或传输,形成系统性安全隐患。数据标注与分类过程中,算法模型对敏感信息的识别能力不足,可能发生标注错误,导致敏感内容被错误归类至非保密存储区域而产生数据泄露风险。
4.不当使用人工智能导致泄密
使用 AI 编程助手误将数据库密码写入代码注释,导致代码仓库泄露;使用智能音箱误将涉密会议内容口述给设备,导致相关信息被云端记录,被攻击者通过分析设备使用习惯,推测出敏感会议的时间规律;在私人手机上使用 AI 语音转文字功能记录涉密讨论,文字内容同步至云端后被第三方破解。这些由不当使用人工智能导致的泄密风险,已成为保密管理的新盲区。
二、人工智能时代机关单位的保密防护技术研究
1.构建 AI 威胁检测系统
构建多模态特征融合检测系统。结合多维度数据类型或特征,如视频、音频、行为模式等进行检测,构建"AI 对抗 AI"的立体识别防御体系,有效破解 AI 钓鱼攻击。Meta 公司在 2020 年部署了多模态融合技术的 Deepfake检测系统,通过分析视频中的 3D 人脸几何特征、唇部运动与语音的同步性、环境光照变化等 18 个维度数据,成功识别出伪造的“扎克伯格泄露商业机密”视频并进行拦截。该技术使 Meta 平台 Deepfake 内容举报量下降了 78% ,虚假信息传播时长从平均 4 小时缩短至 23 分钟。
2.打造 AI 的“三防”体制
打造“人防+技防+制防”三位一体的防控体制。人员管理方面,针对公务员、科研人员等重点群体实施精准保密教育,通过案例警示、模拟演练等方式强化风险意识,严格规范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禁止发布带有地理标签的敏感场景照片。技术防控层面,部署 AI 智能检测系统,对公开数据进行实时语义分析与异常行为识别,同步建立敏感数据加密机制,阻断外部 AI 分析还原路径。制度建设环节,建立信息发布“三级联审”机制,明确数据公开负面清单,实行“谁发布,谁负责”的全流程追责制度,对违规泄露敏感信息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通过多维度协同发力,有效提升公开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3.强化 AI 系统全流程防护
从系统设计到运维全流程强化管控。应强制推行安全开发框架(SDL),要求厂商在 AI 系统设计阶段嵌入漏洞扫描、数据加密、动态权限管控等安全模块,采用联邦学习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解决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的矛盾。AI 系统部署前,需通过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库(CNNVD)认证,杜绝未授权数据访问等高风险漏洞。数据传输环节应默认关闭云端同步功能,对语音转文字等模块实施端到端加密,建立动态密匙管理机制,阻断明文传输风险。针对数据误标问题,研发融合知识图谱的智能标注系统,借助预训练模型解析文本语义,再结合专业词库建立敏感信息识别规则库,实现关键词智能标注,提升标注准确率。
4.规范 AI 应用防止泄密
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保密培训,通过真实案例讲解不当使用 AI 引发的严重后果,提高人员的保密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改变长期形成的不当操作习惯。制定严格的人工智能使用准则,规范工作场景中使用 AI 的操作流程;建立"AI 应用白名单"制度,明确禁止使用未经认证的翻译、查重等第三方工具。建立监督机制,对 AI 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发现违规行为及时预警和处理;定期对系统和设备进行安全审计,评估潜在的泄密风险并及时整改。开发专门的检测工具,对代码、语音记录等进行敏感信息筛查,及时发现潜在的泄密点。加强对 AI 技术的研究,利用 AI 自身的优势对操作痕迹进行分析和追踪,提升取证能力。
三、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重构保密工作的攻防格局,从传统的"人防为主"转向"人机协同"的新型防御体系。本文从网络钓鱼攻击、公开数据挖掘、办公系统风险和不当使用泄密四个维度剖析了 AI 时代的保密风险,并提出“技术防御 +; 管理优化”的综合防护框架。未来,机关单位应建立 AI 系统安全认证和准入机制,强化分层防护理念。技术上持续升级安全工具,管理上完善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同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通过技术、制度、人员意识三重保障,构建新型保密防护体系,为国家安全筑牢保密防线。
参考文献:
[1]王琦、朱军、王海兵.人工智能安全:原理剖析与实践[M].机械工业 出版社,2023.
[2]郭帆.网络攻防技术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
[3]刘承鑫.人工智能带来的窃密风险及对策[J].保密工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社,2024.(01):56-58.
[4]曹禹、张晓菲、张哲宇、任晓蕊.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风险分析与防范[J].保密工作,金城出版社,2024.(08):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