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间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实践的新路径与新课程研究
封丽娟 王治国 陈倩楠 李雪山
1.石家庄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35;2.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 河北省石家庄市
1.研究目的
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美育在学校层面日益受到重视,依据新时代的美育的需求,本项目通过将河北民间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课程,以期挖掘美育教育独特的艺术资源,拓展河北高校美育课程的新路径、新内容,培育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美学精神。
2.研究意义
基于“审美、行美、育美”理念,为了全面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赏析与实践的审美能力,将河北民间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实践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河北民间艺术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作用。将河北民间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实践中,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河北民间艺术融入美育教育,能够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2)河北民间艺术融入美育教育,实现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弘扬民族美学精神。
(3)河北民间艺术融入美育教育,美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助于美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美育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品德思想和精神文化的教育,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省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越来越关注美育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孙献华(2022,同济大学,上海)认为美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独立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孙献华提出目前承担美育教学责任的高校,美育课程设计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高校美育应以艺术教育践行美育实践。[1]薛宇,孟春荣(2024,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认为美育实践是高校培育“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美育作为“刚需教育”,然而美育教学前景萎缩,美育应与其他学科齐头并进,全面探索美育教育的新路径。[2]谢欣然(2020,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从美学、美感教育出发,以发展性的视角,提出建立高校艺术普及教育的新模式,通过美育教学,培育大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操。[3]郭敏(2024,内蒙古)对美育教育与教学体系建设实践研究对进行了分析,从组织保障、美育课程内容、美育实践、美育的评价体系、美育的品牌、教师队伍建设几个方面探讨高校美育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方法。[4]李冰,史妍,胡华(2024,重庆)通过挖掘民间美术美育价值,将三峡库区民间美术应用在幼儿园美育中,拓宽美育实践路径。[5]杨莹莹(2024,江西)系统化、组织化的方式对内部审美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提取美育信息,服务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6]文婷,胡艳津(2022)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认为地方高校美育应构建建“专业艺术教育—普及艺术教育—艺术师范教育”的“三融通”美育模式。以期提升美育的教学质量。[7]张维肖(2024)将玉文化和新时代高校美育相结合,挖掘玉文化中的美育元素,为美育课程的内容建设提供思路和方向。[8]杨洋,胡怀利(2024)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价值与路径。[9]地方高校都依据各地的区域文化特色,挖掘当地的艺术资源,丰富美育课程内容。河北省高校美育教育资源的挖掘,应立足本土,结合河北优秀的文化遗产整合美育资源,拓展美育课程内容。
综上所述,全国各地高校对美育已经有较深入地研究,但是,从整体来看,美育仍然是高校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尤其,如何有效地整合、利用美育教育资源,是美育教学中有待解决得问题。当下,国家越来越重视美育工作,美育实践和美育价值的探究尚不充分。我省也应当积极发展完善高校美育教育,结合我省优秀的艺术文化,从民间艺术中挖掘美育素材,拓展河北高校美育课程的实践路径,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4.本项目研究的主要方法、路线。
本项目主要运用文献综述法、定性分析,案例研究相结合方法,通过深度访谈、田野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建立河北民间艺术的资源库,通过研究分析当前我省民间艺术的特点,深度剖析民间艺术美育元素,提出民间艺术融入高校美育实践的策略和措施,进行美育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1)收集资料:实地田野调查,收集民间艺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2)案例研究,通过国内国内外美育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挖掘民间艺术融入美育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可行性。
(3)多层级论证分析民间艺术美育要素,确保美育各个教学环节建设和设计的完美展现,从而提高美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5.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立足本土,结合我省优秀的艺术文化,结合河北优秀的文化遗产整合美育资源,从民间艺术中挖掘美育素材,将河北民间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探索美育实践的新路径与新课程内容。
(一)立足现代美育教育理念,探索将民间艺术融入美育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优化美育教学资源,构建民间艺术美育实践教学课程新内容。
(三)发挥民间艺术的手工艺可灵活开展的优势,打造民间艺术沉浸式课程,拓宽美育实践新路径。
(四)开展项目式教学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完成河北民间艺术的创新设计与制作,如设计具有现代元素的剪纸作品、制作融入民间艺术元素的文创产品等。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与河北民间艺术相关的实践项目,如美术专业学生创作以民间艺术为灵感的绘画作品,设计专业学生开发民间艺术主题的包装设计。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乡村开展河北民间艺术的宣传与推广活动,现场展示制作技艺,让更多人了解河北民间艺术。
鼓励学生在学习河北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探索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和表现形式。
(五)跨学科交叉融合
推动河北民间艺术与高校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与计算机科学结合开发民间艺术主题的数字媒体作品,与旅游管理专业合作开展民间艺术旅游项目策划等
6.效果与展望
通过上述新路径和新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将河北民间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实践,河北民间艺术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融入取得了初步成效。能够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显著增强。同时,也为河北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河北民间艺术与高校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
结项课题:河北民间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实践的新路径与新课程研究,课题编号:2024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