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作者

支彩凤

乌海市第五中学 016000

【摘要】 义务教育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三类课程相互融通,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可以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教师知教材、学生学教材,师生双向奔赴,用教材、用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变革育人方式,从国家课程语文到校本课程“名家讲坛”,在知行合一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设置”中明确指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1]自2021年“双减”政策和2022年各学科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一翼,其建设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必需。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有效促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进行整体统摄,从而奠基未来,为学生的成长赋能。笔者以“名家讲坛”校本课程为例,浅谈一些关于校本课程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一、核心素养与校本课程

智能时代,真实世界、虚拟世界、数字世界相互融通,前沿、高端的教育生态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应有之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校本课程原有的开发以及实施模式很难适应当今课程发展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需要找寻到一个落脚点——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两个词语核心和素养,其中中心词是“素养”。何谓素养?素养出自《后汉书.卷七四下.刘表传》,指素质、修养。“素养”一词紧密关联人们的日常,具有可塑性。它不仅指向结果,更指向过程,包括能力、品质等多种要素。何谓核心?核心指中心、主要部分,也就是指关键。

培养核心素养是时下热议的一个话题,而校本课程与核心素养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把核心素养和校本课程开发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二者有机结合,即培养核心素养以校本课程为载体,而校本课程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服务。”[2]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才能有明晰的方向,才能更加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在课程类型、课程目标等方面实现统一。

二、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校本课程建设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意义

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实施,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和学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一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校本课程注重差异化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让学生以自主的方式进行选择,体现出“因材施教”的特点。二是提高教师的水平。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多是本校教师,本校教师或依托自己的学科或依托自己其他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更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等。三是优化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学校的课程体系关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特色,进而丰富了校园文化。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应当如何建设呢?需要遵循以下二项基本原则。

1.自主性

“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开发,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目标,发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3]由此可见,学校对校本课程从开发、实施到管理都具有极大的自主权。学校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于一身,既要充分考虑学校的资源如设备的配置、教师的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在课程设置上讲究科学、合理。

2.开放性

校本课程相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开放性更强。具体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开放;课程场域的开放;课程方式的开放。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和学科紧密关联,可以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等;在课程场域上,可以在室内,可以在室外(如社区、大自然等);在课程方式上,可以参观、研学、公益服务,可以自主、合作、探究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三)校本课程“名家讲坛”的开发以及实施

对校本课程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特色化的建设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工程。基于核心素养,学校立足校情,有效地发挥自主作用,不断增设校本课程,“名家讲坛”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势而生。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是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4]开发校本课程通常具备课程学习目标、课程资源分析、课程设计实施、课程评价反馈这几个环节。

1.课程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程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5]“名家讲坛”校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文学、文化和思想上的启迪和熏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陶冶道德情操、达通达思想境界。该课程的具体学习目标有三个:听名家故事,了解名家经历;品名家经典,感知文本魅力;论名家德行,体悟人生道理。以故事、经典、德行三个支点来走近名家,让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2.课程资源分析

“名家讲坛”校本课程整合统编语文教材六册书上的名家作品,面向初中学段学生,将学生应知的李白、杜甫、刘禹锡、岑参、苏轼、辛弃疾等古代名家和朱自清、鲁迅等近现代名家和史铁生、刘慈欣等当代名家以及其他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名家集结在一起。每一位名家平均设置1—3个课时。每一位名家是一条主题线,每一条主题线上以选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载体,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者特点进行组合,让作品从零散走向统整,让学生从经典名家、名作中汲取人生的智慧,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3.课程设计实施

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建设,其所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必然包含“核心素养”的因子。“名家讲坛”校本课程与语文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关注统编语文教材,注重整合,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名家讲坛”紧跟时代潮流,以“篇章”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学起来、动起来,让校本课程充满活力,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4.课程评价反馈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不仅培养学生自主性方面的素养,同时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涵养文化品味。“名家讲坛”校本课程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从评价主体多维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形式多样化四个方面对本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做到学习效果检验的及时、有效。

除此之外,学校要提供物质、组织等后勤保障,建立激励评价机制,以特色活动或节目展播等方式进行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检验以及评价,推进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

聚焦核心素养,服务课程建设,力求将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现阶段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将发挥团队合力,丰富校本课程内涵,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助力学校内涵式、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3]王建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22.04,6

[2]杜尚荣、王笑地.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内涵、特征及原则[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8,44

[4]张金芳.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04,6

[5]张洪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