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段俊桐 杨金越 孙蕾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13000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交媒体更是他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中社交媒体的普及率接近 100% ,人均日使用时长超过4.5 小时。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在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现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的 100 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不同年级、专业和性别。调查内容包括社交媒体使用频率、时长、常用平台及使用目的等。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各年级和专业发放症状自评量表以及问卷。共发放问卷 1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00 份,有效回收率为 67‰ 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 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同时,随机抽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 20 名同学,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对手机使用频率、时长以及使用动力的情况并进行记录研究。结果显示, 98% 的受访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体,其中超过 60% 的学生每天使用时间在 3 小时以上。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依次为微信、微博和抖音。
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包括与朋友保持联系、获取新闻资讯、娱乐消遣和学习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超过 40% 的受访者表示曾因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此外,约 30% 的学生表示会在上课或自习时使用社交媒体,这可能影响学习效率和专注度。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现象,且已对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二、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启示
(一)积极影响
1.拓展社交圈与增强社交支持
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跨越地域限制,轻松地与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联系,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压力时,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向朋友、家人倾诉,寻求帮助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2.丰富信息获取与自我提升
社交媒体是一个信息的大熔炉,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知识、文化、思想和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同时,利用社交媒体上的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学术论坛等,能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拓宽视野,促进认知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为心理健康提供知识基础,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自我表达与情绪宣泄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探索和自我认同的阶段,社交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表达个性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来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和内心感受,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从而满足自我表达的需求,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此外,当他们遇到负面情绪时,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进行适当的宣泄,减轻心理负担。
(二)消极影响
1.社交隔离与孤独感加剧
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可能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互动减少,与身边的人关系变得疏远。他们更多地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而忽略了面对面的交流和真实情感的建立,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社交隔离感,进而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
2.信息过载与焦虑感增加
社交媒体上大量的信息涌来,包括学习压力、就业竞争、他人的成功等,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信息过载的感觉。面对海量的信息,他们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同时,看到他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美好生活和成功经历,可能会引发他们的比较心理,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同时,虚假、不良信息可能误导大学生,影响认知和价值观,增加心理压力。
3.网络欺凌与心理创伤
社交媒体上存在着网络欺凌的现象,如恶意评论、谣言传播、人身攻击等。大学生如果遭遇网络欺凌,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自尊心受损、情绪低落、焦虑恐惧等问题,甚至可能引发抑郁等心理疾病。
三、启示
1.学校方面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将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交媒体的利弊,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和心理调适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
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学术竞赛、文体活动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增加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机会,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减少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
2.家庭方面
(1)关注与引导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的经历和感受,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以身作则,合理使用社交媒体,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创造一个温馨、和谐、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足够的关爱和温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降低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寻求情感满足的需求。
3.个人方面
(1)树立正确的使用观念
大学生自身要明确社交媒体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让其占据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社交媒体使用计划,避免过度沉迷。
(2)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盲目与他人进行比较,保持积极的心态。当在社交媒体上遇到负面信息或不良情绪时,能够运用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运动、转移注意力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四、结论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呈现两面性。积极方面,它拓展了大学生的社交圈,增强了社交支持;丰富了信息获取途径,助力自我提升;提供了自我表达和情绪宣泄的平台。消极方面,过度使用易导致社交隔离与孤独感加剧,引发信息过载和焦虑感增加,还可能遭遇网络欺凌,造成心理创伤。
基于此,提出了多方面的启示。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同时开展丰富线下活动;家庭要密切关注孩子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加强沟通引导,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大学生自身则需树立正确使用观念,合理安排时间,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本研究为深入理解社交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未来可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深入探究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特定影响以及更多有效的干预策略,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曾凡耕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和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3):49-51.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机制的研究[EB/OL].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2024-03-13[2025-01-21].https://dxs.moe.gov.cn/zx/a/xl_xlyr_xlyral/240313/1880263.shtml.
[3]大陆与台湾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焦虑心理及行为研究[EB/OL].豆瓣,2020 -08[2025-01-21].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35216609/.
第一、二作者:2022 级会计学专业学生
第三作者:会计学专业教师
课题来源:2024 年吉林省高教科研一般课题(大学生专项)
课题名称: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课题编号:JGJX24D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