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时代高校法学课堂教学改革之思考
白慧颖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文法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随着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工具的不断发展普及,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法学教育为例,课堂上学生们埋头看手机、玩平板是普遍现象,教师们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教学,从撰写讲稿、制作 PPT、寻找经典案例等入手,认真细致准备课堂教学,然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学生们对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也有诸多不满,比如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平铺直叙;教学手段陈旧单一;考核方法墨守成规等。每到学期结束,无论是举办教师座谈会,还是举办学生座谈会,最后都成了集体吐槽会。教师们嫌弃学生们学风差,上课玩手机;学生们嫌弃教师们授课没有吸引力,上课提不起劲头来。如何在这样一个信息获取极其容易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法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摆在每一位法学教师面前的课题。笔者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探索,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对高校法学课堂教学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一、目前高校法学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海量信息对教师有限知识储备的挑战
传统教学理念中,非常认可“一碗水与一桶水”理论,然而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此理论显而易见已经过时。教师们费尽口舌讲解阐述的概念原则原理,学生们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意查询检索到,“法信”、“法意”、“法宝”等数据库也提供了比较丰富详尽的资料。尤其是随着 Chatgpt 和 Deepseek 相继横空出世,学生们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更加便利,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这些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重构了人类知识传授与获取的方式方法。这不仅是法学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也是整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可以说教育生态到了不得不全面重新建构的时候。
2.自媒体的繁荣发展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冲击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持续深入发展,使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机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自媒体开始强势崛起。流量为王的时代里产生了不少法律网红。对比这些法律网红博主提供的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形象直观的短视频、微短剧、直播等法律类相关服务,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愈发显得单调泛味。
3.高内卷的法学类专业对教师课堂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
与一些国家仅在研究生阶段才设置法学专业不同,法学类专业在我国高校可谓是遍地开花,甚至很多高职院校也设有相关专业。但又因对口就业门槛高,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难度大等原因,导致就业率低一直偏低。然而法律职业前景极具诱惑力,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的优越感很强,社会地位也颇高。对高考学生及家长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因此即便法学类专业是红牌专业,招生形势也一直不错,报考率始终不低。对未来法律职业有着极高期待的大学生们走进大学的校门、大学的课堂,自然而然对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有着无限的憧憬,然而现实可能与期待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造成高校法学课堂教学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考核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师们课堂教学改革投入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制度都比较严格,确实是高校教师的指挥棒。但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在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上就争议颇多。多数高校都以学生和督导专家的评教意见为评价依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们卖力教学为的是得到学生及督导专家们的高分。为此,教师们苦练内功,誓将课堂打造成个人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心悦诚服,让督导交口称赞。至于学生有没有学会,能否真正融会贯通,并不是教师们首要考虑的事情。近些年来,名目繁多的各种教学模式不断在高校传播开来,问题导向型、研究导向型、项目驱动式、对分课堂式等等等等,课堂教学改革看似很花哨,但具体实施效果如何,学生们参与度如何,却要打个问号。相比较对质的追求,也许教师们对量的追求更有热情。因为教师们对课堂教学改革投入的时间精力等成本,难以与最终的绩效收益相挂钩,而课时量却可以。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矛盾与冲突
高校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也都能以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为傲。但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由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难度很大,而且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直接执业,这就导致法律类双师型教师制度难以真正全面落实。不少教师严重欠缺实践经验,课堂教学难以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二是已经兼职做律师的双师型教师虽说能够结合自己的办案实际来授课,课堂教学比较受学生欢迎,但往往本职工作与兼职工作无法兼顾。遇到开庭等紧急情况,经常要调课或请别的教师代课,次数多了必然影响教学秩序。而且由于在外兼职当律师收入颇丰,这些教师内心深处难免忽视本职工作,也引起学生及其他教师的不满。
(三)一些教师固步自封现象突出,未能把新技术新手段融入课堂教学
Chatgpt、Deepseek 等 AI 技术的发展,对法学课堂教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有些教师创新意识强,能够巧妙地将 AI 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比如说使用 AI 技术将社会上的热点案件进行分析推理,梳理总结,既活跃课堂气氛也激发乐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还有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常年不变,自然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
(四)学风建设不到位,不少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太突出
越来越内卷,失业即毕业的就业环境,使得学生们学习目的性超强,有利于考研考证、立竿见影的课程才愿意去听课,否则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根本不愿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专心听课更无可能。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一片漠然。师生互动难以展开。一方面教师们精疲力竭讲课却没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觉得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课堂上宁可做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模拟练习题也不愿认真听课。
三、数字网络时代高校法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径
(一)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或是最立竿见影之举
一些高校打破“铁饭碗”之困局,试点推行聘用合同制、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制、非升即走制、末位淘汰制等等。这些举措从根本上起到了防止躺平和吃大锅饭之现象。但由于大多数高校囿于体制机制、政策法律等的约束,并不敢迈出如此颠覆性的改革步伐。所以诸多教师依然享受体制带来的可以偷懒放松的好处,不愿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这种状况的改变有赖于顶层制度的变革和完善,笔者不多赘述。
(二)教师考核制度的设计应当更加科学严谨,真正起到指引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
在顶层设计未有彻底变革之前,我们寄希望于各个高校考核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目前基于学生和督导专家的评教为标准的考核机制,主观性较强,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参与率很低,一节课一次课一门课上下来,学生们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无法量化也难以标准化考核,传统期末的笔试考量不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
四、结语
信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普及发展给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法学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依然墨守成规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加持下,高校法学课堂教学改革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谢群.“互联网 + ”时代的高校法学教育改革挑战与应对之道[J].法制博览.2023(20)
[2]陈进.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法学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学.2021(12)
作者简介:白慧颖(1971-)女,汉族,教授,河南温县人。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