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构成”的表现性研究
郜虹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00
摘要:20世纪中国水墨人物画在现代化的探索中经历了深刻变革,卢沉提出的“水墨构成”成为这一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实践方法。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将“水墨构成”理念融入创作,通过对传统笔墨的革新和形式美学的重塑,为中国画现代化开拓了新路径。本文从“水墨构成”的概念切入,分析李伯安在《走出巴颜喀拉》中对“点、线、面”等构成元素的应用,探讨作品的形式表现与情感表达如何在这一理论下得到统一,进一步揭示其在当代水墨画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水墨构成、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中国画现代化
一、“水墨构成”的理论探讨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墨画正处于现代化探索的重要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水墨构成”成为理论界和创作实践中的热点话题。卢沉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水墨构成”课程,将西方构成主义的形式美学与中国传统笔墨表达相结合,推动了水墨画从单一的表现形式向多元构成的现代艺术语言的转型。卢沉认为,中国传统画论虽然强调“经营位置”,但在构图中更注重意境的生成,而非纯粹的形式美感,“水墨构成”概念则试图打破这一局限,通过对“点、线、面”关系的精细化处理,为传统水墨画赋予现代化的视觉张力。
传统中国画中,“经营位置”重在画面布局的整体感,强调画面的平衡、虚实和主次对比。然而,这种布局方式更多是为内容服务,很少涉及形式美学的独立价值。相比之下,“水墨构成”以形式美为核心,通过几何化的构图语言和动态的节奏安排,打破了传统画面空间的固有模式,关注形式的抽象美感。这种联系与区别,使得“水墨构成”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又带来了现代艺术的全新视角。
二、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中的水墨构成
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选择青藏高原这一独特题材,以表现劳动者的坚韧与自然环境的浩瀚对峙,赋予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作品呈现出恢弘的气势,通过笔墨表现出青藏高原的苍茫与厚重,画作中穿插的人物细节,生动描绘了劳动者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活状态,既有史诗般的磅礴气韵,又饱含对普通劳动者的深情礼赞。
1、点、线、面的几何化运用
李伯安在《走出巴颜喀拉》中将“水墨构成”的理念与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技法相结合,通过点、线、面的几何化运用,构建出一种独特的视觉秩序和形式张力,点的运用具有极强的符号化特征,不仅是视觉焦点的定位手段,更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与线条和大面积留白形成呼应,强化了画面深度,突出了不同层次之间的距离。李伯安在构图中使用了大量流动性的线条,将画面元素连贯起来,通过线条的方向、粗细和弯曲变化,塑造了画面的动态感,又赋予画面更强的叙事性,通过面与面的叠加,画家营造出多层次的纵深感,构建出一个从近到远、由实至虚的空间格局。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秩序:点的密集与疏散形成画面的节奏感和呼吸感;线条的流动与分割不仅引导了观者的视线,还划分出画面中虚实与动态的区域;面的覆盖与衔接则为画面提供了整体的框架,赋予画面稳定感与视觉重心。这种综合运用,超越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形式,既保留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抽象逻辑,展现了“水墨构成”在实践中的深刻魅力。
2、画面空间的节奏与力量感
李伯安利用画面中重复与变化的节奏感,表现出劳动者行进中的动态力量,在构图中运用了传统的“散点透视”与现代的节奏安排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人物队伍与自然景观的呼应,形成视觉上的动态流动感。例如,人物的行进方向与山势的延展方向一致,体现出“力”的统一与协调。这种节奏感的创造,来源于他对“水墨构成”中动态平衡的深刻理解。画面的整体节奏在动态与静态、虚实与疏密之间保持了高度平衡。例如:前景人物动态的密集感与背景山脉的静态留白形成了动静之间的对比,让画面在节奏上具有张力而不显凌乱;笔触的粗细变化和墨色的浓淡对比,既构建了视觉的韵律,也赋予画面充沛的情感力量。这种节奏与力量的平衡,使画面充满生机,同时保留了史诗般的庄重感。画面中的人物姿态并非机械排列,而是通过“重复”与“对比”的构成手法,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律动感。
3、色彩与肌理的创新表现
李伯安在《走出巴颜喀拉》中巧妙地融入了淡彩,以丰富的色彩层次赋予画面更多情感和视觉张力,运用低饱和度的冷暖色调来强化高原环境的苍凉与壮美,色彩的处理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例如,人物的肤色经过色彩处理显得更加粗糙和厚重,暗示劳动者日复一日与大自然抗争的生活痕迹。这种表达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再现,渗透着画家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感悟。肌理也是李伯安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他通过干湿笔法的交替运用,利用干笔表现高原的粗粝质感和人物形象的坚韧力量。如,劳动者的衣物纹理通过干笔“皴擦”呈现出粗犷的肌理感,强化了生活的厚重感与真实感。湿笔运用集中于背景的山川和天空,形成大面积的墨色晕染,使画面既有沉郁感,又保留了水墨画的柔和意境。李伯安有意识地利用留白与泼墨的对比,使空间感与层次感得到充分体现,背景的雪山通过大面积留白突出其高远辽阔,而人物脚下泥泞的路面则通过厚重的泼墨表现其复杂质感,使画面情感更加深刻。
三、“水墨构成”在《走出巴颜喀拉》中的意义
李伯安在《走出巴颜喀拉》中对“水墨构成”的运用,为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他通过对点、线、面构成关系的探索,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力提升到新的高度,将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融入中国画创作,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陈旧格局,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与时代感。 “水墨构成”虽然以形式研究为核心,但在李伯安的创作中,形式并未割裂情感表达,他通过对形式美感的精细化处理,使作品的情感内涵更加深刻。 “水墨构成”不仅是一种技法创新,更是一种艺术观念的变革,对于当代艺术创作者而言,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保持文化根基的同时,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语言,也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继潮:《卢沉话语录》,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年
2.李伯安画集编辑委员会:《李伯安画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3.张黛:《逝者如斯——画家李伯安资料续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