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路径探析

作者

孟凡荣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

国际形势日益严峻、各种社会思潮叠加,在此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群体性和个体性、数据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以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鼓励青年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随着“大思政”格局的逐步构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切口,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被教育对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日常思政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可行性

(一)大数据的发展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提供可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科技发展作为推动人类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全新视角。一方面,精准分析教育对象。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立,很多高校对于学生评奖评优、学籍异动、学费缴纳、心理筛查、安全检查等采用数字化管理,高校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保留数据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初步收集,并结合学生日常表现,对学生基本诉求和行为动态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精准分析思想动态。现在大学生对智能手机、微信、抖音等依赖较深,而且大部分学生会在网络圈群更新自己日常状态,可以根据学生发布信息、点评转赞等零散内容,判断学生最近关注事宜,观察学生的异常数据和偏离数据,发现隐藏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党的领导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方面,党的领导是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重要前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使命,我们必须利用好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工作中的绝对领导,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任务得到贯彻和执行;另一方面,要从政治高度来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搭建平台、组建队伍、给予政策支持,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建设。

(三)“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提供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对推进“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做了系统规划和战略部署。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是做人的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是关注人的问题,但人的思想是动态的、易变的且难以觉察的,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打破了线上线下、课堂实践的局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时间空间上不再受限,除思政课教育、高校辅导员外,更多人、部门的加入,让大学生日常管理精准化有了依托;二是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正处于拔节育穗的关键时期,除了传统的课堂传授外,还要紧跟学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在大数据平台建设上存在难度

受信息保护的制约,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流通性和共享性不足,分散的掌握在不同部门,比如学生信息涉及到教务处、学工部、教学质量保障中心多个部门,招生信息、就业信息、学生个人信息、学业信息归口到不同部门,因为涉及到大量个人信息,对数据保密性要求较高,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难以做到共享。对于一般高校而言,在技术上主要依靠学校网络信息化管理中心,受经费、预算、人员配置等影响,尤其是平台建设之后,后期信息平台的优化升级和信息维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目前高校在信息技术上投入的资金、技术明显不足,学校网络信息技术难以支撑其他部门对工作信息化的要求。学校师生数量较大,变动性较强,数据更新的不及时导致信息采集时存在滞后性等弊端。

(二)高校思政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高素质的思政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精准化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支撑,一方面思政人员尤其是一线专职辅导员队伍所学专业差异较大,加上大数据本身的复合型让大数据的学习变得困难,因此能熟练掌握并能综合应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人较少。二是很大一部分思政工作人员仍然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对依赖大数据的精准思政存在抵触心理,无法精准的时时获得大学生相关数据,为大学生精准思政提供数据支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思政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新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背景下,随着豆包、DeepSeek 等 AI 工具的使用,如何紧跟形势,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喜欢的方式解决学生的现实需求,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很多高校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在技能培训、实践应用都方面存在很多难点和堵点。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较低

精准思政的实现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在数字化时代,学生更倾向于浏览强刺激、高频率、同质化的信息,现在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隐私,边界感、信息保护意识较强,相比于跟现实中的人交流,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学生更倾向于从虚拟世界寻求解决办法。因为课堂考勤制度严格才不得不去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即使去了课堂也不认真听课,而是一种应付老师点名而已,这就容易出现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极其被动,学生对于思政人员的不信任、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精准化的实现。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实施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学校大数据平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平台建设既极其重要,认识到高校面临着“虽有海量数据资源却无法盘活,数据潜力难以充分释放”[1]的困境,对学校大数据平台要给予尽可能多的资金、人力支持,要确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建设目标,将大数据平台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其在学校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地位。要打通学工部、教务处、网络管理中心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逐步建立集合学生基础数据、行为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平台,整合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

[1]蔡路.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