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声乐技巧在儿歌演唱中应用研究
王俊鹏
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分院
音乐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关键路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声乐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极为关键,不仅可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声乐技能,还可促使其在自身提高声乐演奏能力的基础上,将来更好地为学龄前儿童服务,为其提供更可靠的声乐教学指
导,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审美意识、审美创造力,使其从小就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以及创造美的手。那么,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如何利用声乐技巧搞好儿童演唱教学呢?
一、坚持以幼儿为中心
以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把握儿童视角,学习、掌握声乐技巧在儿歌演唱中的应用方法,是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时刻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注意在儿歌演唱以及声乐技巧应用的过程中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同步思考:技巧应用是否适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方式运用是否
合理等问题,确保声乐教学中,科学应用声乐技巧指导学生演唱儿歌,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充分掌握儿歌演唱方法,以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声乐技巧,培养幼儿的基础的审美创造能力。如在“呼吸”这一声乐技巧中,应该从幼儿的角度,对其呼吸特点进行了解,继而结合儿歌演唱的方式,充分考虑幼儿呼吸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技巧训练。此时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就可从学龄前儿童呼吸特点——胸腹式呼吸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学龄前儿童呼吸普遍存在肺活量小(约 50—70ml/kg)”“潮气量小(6—10ml/kg)”等特点,在儿歌演唱过程中,注意呼吸训练,着重从胸腹式呼吸能力增强的角度,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声乐教学,促使其具备更好的气息调节基础,提高儿歌演唱水平。
二、突出声乐基础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般对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声乐技巧等的了解不多。对其进行声乐教学,必然要从“基础”抓起,通过强化声乐基础教学,为声乐技巧在儿歌演唱中的应用学习奠定基础。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发声技巧、吐字清晰度、音准节奏以及乐感、音乐鉴赏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艺术表现力,使其拥有足够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应对学龄前儿童声乐教育问题。如教师可从学龄前儿童的发声、声音特点出发,结合儿歌的特点,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学龄前儿童普遍具有音色天然纯净、表演自然淳朴且充满童趣的特点。此时在儿歌演唱中锻炼学生声乐技巧,就要以此为参考,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如了解胸腹式呼吸原理:胸廓和横膈膜压迫充满空气的肺脏,使气息渐渐地流出体外。即“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内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后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内呼出。”
在引导学生从学龄前儿童视角练习发声技巧时,就应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通过胸腔、横膈膜以及腹部肌肉等的联合,控制气息,学习科学吐纳气息的方式,为掌握其他声乐技巧及儿歌演唱奠定基础。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正视“字正腔圆”问题,引导学生从汉语“声、韵、调”的特点出发,自主学习普通话发音技巧,保证字头(声母)、字腹(韵母)、字尾(归韵)等各部分被完整交代,吐字清晰。
三、搞好声音技巧教学
教师进行声音技巧教学时,同样要注意以学龄前儿童的声音特点为准,研究儿歌演唱过程中儿童声音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目标性指导。要知道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正值发育阶段,发声器官尚未成熟,声带以及喉咙等发育稚嫩,音域较窄,多数都处在八至十度内,具有音区低的特点 。儿歌演唱应注意将音域把控在这一范围内,保证儿童演唱处于一个舒适的音域区间,确保儿童后期音色发展中,真声上得来,真假声切换自如,低音饱满、有力。此外,对于声音技巧的使用,还应结合不同的儿歌主题进行。以主题意义探究了解儿歌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重点把握各章节音乐内容表达思想情感,是促使学龄前儿童真正融入儿歌演唱过程的关键。如颂歌或者抒情类的歌曲,一般以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自然、母爱亲情、团结互助等美好情感为主;童话歌曲则以明理、晓事、有趣等为主;生活类儿歌则以知礼仪、明规范、晓常理等为主。当然除此之外,还有问答歌、摇篮曲等,不同儿歌类型,主题思想不同,歌曲内部节奏、发声要求等也不同,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还应注意结合儿歌主题,引导学生懂得把握主题,借主题促进学龄前儿童对相应声音技巧的把握,以此促进儿童声乐演唱以及思维、思想等多方面的同步发展。
四、注重表演训练
在儿歌演唱中应用声乐技巧,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出发点,了解不同声乐技巧在儿歌演唱中的应用要点,还要在这一基础上,注重以实践练习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儿歌演唱及声乐技巧的掌握,促进学生儿歌演唱能力提升,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练习过程中,还要注意成人发声与儿童发声之间的不同,指导学生有效转换。相对儿童音域而言,成人音域较宽,具有一种“浑厚”的特点。在从成人发声转向儿童发声的过程中,可适当运用“假声”进行练习。在摇篮曲等儿歌演唱练习中,歌唱共鸣腔以口腔、鼻咽腔为主,在保证吐字清晰的基础上,尽量贴近童声,表现纯净音色。当然,也要注意不能“过度夸张”,不能体现童声的美好、儿歌的美好,便很难使儿童感受到歌声诉说的美好情感。在颂歌等儿歌演唱练习中,要控制音色,使其达到圆润明亮的效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部分头腔共鸣、咽腔共鸣的方式,保证吐字清晰,使语言弹性十足,富有张力及感染力,能够带动幼儿的情绪情感,促使其爱国热情高涨。在表演相对热情欢快的儿歌时,可选择以头腔共鸣这种更集中的方式进行,保证声音位置靠前,吐字干脆且灵活,音色纯净,带动儿童发声,产生共鸣。在演唱问答歌或者数数歌等语言类型的儿歌时,则可以偏真声的混合声为主,保证声音洪亮且清脆,以较强的节奏感及富有特点的语言,提高儿歌演唱的表现力,使儿童能够轻松辨听,同时带动其主动学唱。
五、目标性教学指导
在实际开展儿歌演唱活动培养学生声乐技能时,时刻以学龄前儿童为核心,强调以其容易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声乐技巧及技巧应用方法,如此才能方便今后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可靠的教学引导、指导。基于此,开展儿歌演唱、声乐技巧训练等活动时,笔者建议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从培养学生“童真、童趣”认知的角度,对活动进行趣味性改进,使其具有更多“学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儿童视角”,促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学前教育,促进学龄前儿童成长。如从合唱练习的角度出发可知,合唱更容易带动情绪情感,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从合唱练习的角度,引导学生自行分组、分工,确定在儿歌演唱中应用的声乐技巧,并自主练习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慧敏 .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儿歌的演唱对策分析 [J]. 戏剧之家 ,2022,(17):187-189.
[2] 李宇婷 .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演唱技巧的培养 [J]. 艺术家 ,2022,(01):57-59+65.
[3] 金英淑 . 基于律动情感教学法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探索 [J]. 大观 ( 论坛 ),2021,(0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