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刘晓馨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南京交通中等专业学校 210049

引言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阵地,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产业学院在专业群建设中面临诸多问题,如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脱节、师资力量薄弱等。因此,探索有效的建设路径,对提高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现状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广泛分布于全国多个地区,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支持。部分学院在专业设置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开设了电池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营销等相关专业,初步形成了专业群架构。然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致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影响了专业群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专业定位不精准。

部分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在设置专业时,对产业细分领域的人才需求调研不够深入,导致专业设置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比如,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加速发展的当下,一些学院未能及时跟上节奏,在智能驾驶算法、车联网安全等新兴专业方向布局不足,使得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对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同时,专业之间缺乏有机整合,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协同效应,难以支撑产业全链条的人才需求,影响了专业群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更新迅速,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然而,目前很多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教师大多从传统汽车或相关专业转型而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难以传授最新技术和工艺。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占比偏低,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学规范性有待提高。这导致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学生无法接触到行业最新动态,不利于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目前许多产业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陷。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更新缓慢,无法模拟真实的生产场景;校外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学生难以参与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实践效果不佳。同时。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利益分配不均、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导致合作深度和广度受限,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与整合,严重影响了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明确专业群定位与目标

紧密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动态发展需求,深度剖析并充分发挥学院自身的资源与学科优势,科学合理地优化专业群布局。精准确立专业群建设目标,高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同培养,以全方位满足产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例如,某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深入调研产业发展趋势,发现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网联化趋势明显,市场对具备智能网联技术的汽车人才需求大增。

该学院结合自身在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优势,及时增设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并对原有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进行优化,强化智能网联方向的课程设置,构建了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涵盖智能网联、电池技术、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群。通过这样的专业群布局调整,不仅使学院专业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的关键。学院可以通过积极引进企业专家,为教学注入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同时选派校内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例如,学院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企业选派多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学院则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新产品研发和生产流程优化等项目。学院教师通过参与其中,可以掌握最新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并这些实践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持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建设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高水平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深度开发实践教学项目与课程,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例如,学院与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共建了实训基地,该基地按照企业真实生产车间的标准进行建设,配备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企业的新能源汽车装配项目,学生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参与汽车装配的全过程,从零部件的识别与安装到整车的调试与检测,全面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

(四)深化产教融合

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机制,加强与企业的全方位深度合作,是实现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推行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方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中,双方可以联合攻关,取得科研成果,并将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明确专业群定位与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等路径,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22(05):45-49.

[2]王丽.基于产教融合的新能源汽车专业群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12):78-82.

[3]张峰.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08):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