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野下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培训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林欣达
长春师范大学 130032
1. 引言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高校英语教学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高校英语教师普遍存在跨文化理论知识薄弱、多元文化课堂管理经验不足、跨文化教材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培训课程设计逻辑与实践效果,通过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提升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素养,为高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可行性方案。
2. 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培训的理论基础
2.1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概念
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教师培训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等)揭示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本质,帮助教师理解文化冲突的深层逻辑;古迪孔斯特的“交际适应理论”强调文化差异对沟通策略的影响,引导教师根据交际对象调整教学语言与互动方式。此外,“文化冰山模型”“萨丕尔 - 沃尔夫假说”等理论从文化结构、语言与思维关系等角度,为跨文化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了多维视角。
2.2 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能力构成
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可分解为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知识维度涵盖目的语国家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系统性知识;技能维度包括跨文化课堂话语调控、多元文化冲突化解、国际化课程设计等实践能力;态度维度表现为对文化差异的开放心态、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意识及持续提升跨文化素养的意愿。三者相互作用,形成“认知 - 实践 -情感”的立体化能力结构,是培训课程目标设定的核心依据。
2.3 国内外教师培训模式对比与启示
国外高校教师跨文化培训注重“沉浸式体验”与“行动研究”,如美国常春藤盟校通过海外教学实践项目、文化导师制提升教师跨文化适应能力;欧洲高校则依托“欧盟语言文化交流计划”开展多国别教师工作坊,强化文化比较与课程共建。国内培训模式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环节占比不足,且缺乏本土化案例开发。对比表明,国内高校需借鉴“理论 - 实践 - 反思”循环模式,加强校际、校企合作,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虚实场景结合”的培训生态。
3. 课程设计框架与内容
3.1 课程目标
针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特点,课程设定双重目标:一是提升文化敏感性,使教师能敏锐识别语言背后的文化符号(如英语习语中的宗教隐喻、商务沟通中的层级观念),避免文化误读;二是强化跨文化教学应用能力,包括设计跨文化主题教学活动(如“中西节日文化对比”工作坊)、开发多模态教学资源(如跨文化交际微视频)、实施差异化课堂管理(如针对留学生群体的分组策略)。
3.2 模块设计
① 文化认知模块(理论讲授):系统讲解跨文化交际核心理论,引入《跨文化交际导论》《语言与文化》等经典教材,结合案例分析(如“中美课堂师生互动差异”)阐释文化维度理论的实践意义,帮助教师建立文化分析框架。 ② 情境模拟模块(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设置“跨文化商务谈判”“留学生课堂冲突调解”等仿真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辩论(如“中式委婉表达 vs 西式直接沟通的教学适用性”)强化教师的临场应对能力。引入“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利用 VR 技术构建多国别课堂环境,实现低成本、高频率的跨文化体验。 ③ 教学实践模块(跨文化课堂设计):组织教师分组完成“跨文化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任务,要求结合所授课程(如高级英语,商务英语谈判)开发包含文化对比、交际策略训练的教学方案,并通过微格教学展示与同行互评完善设计。
3.3 教学方法
采用“线上资源预习 + 线下工作坊研讨 + 课后实践反思”的混合模式:线上平台提供理论讲解视频、跨文化案例库(如BBC 跨文化纪录片片段)及自测题库,教师可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线下工作坊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跨文化教学难题攻关”任务(如“如何应对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刻板印象”);课后设置“教学实践日志”,要求教师记录课堂中的跨文化互动案例并撰写反思报告,形成“输入- 内化- 输出”的闭环。
4. 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4.1 某地区高校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简介
选取东部某省 12 所高校的 80 名英语教师作为培训对象,开展为期 3个月的混合式培训。培训内容涵盖 40 学时线上理论学习、16 学时线下工作坊及 2 周的跨文化教学实践(含 2 次留学生课堂观摩)。项目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跨文化研究专家与具有海外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共同指导,重点培养教师的跨文化课程开发能力。
4.2 成效分析: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
培训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评估效果: ① 量化数据: 9 2 % 的教师认为“文化敏感性显著提升”, 8 5 % 能熟练运用至少 3 种跨文化教学策略(如语境化词汇讲解、文化冲突预判), 78 % 的教师在后续教学中新增跨文化主题教学活动(如“英语国家社会热点讨论”)。 ② 质性反馈:教师普遍反映,情境模拟环节“有效减少了跨文化教学的畏难情绪”,而教学实践模块“提供了从理论到课堂的转化路径”。部分教师提出,希望增加“非英语母语国家文化(如东南亚、非洲文化)”的培训内容,以适应留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4.3 存在问题:认知局限与资源瓶颈
尽管培训成效显著,仍暴露以下问题: ① 文化差异认知偏狭:多数教师对欧美文化较为熟悉,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教学内容同质化; ② 实践资源分配不均:非省会高校教师缺乏与留学生群体接触的机会,难以开展真实场景下的教学实践; ③ 持续性提升机制缺失:培训结束后,教师缺乏后续研讨平台,跨文化教学创新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5. 结论与建议
5.1 总结:结构化培训的价值与挑战
本研究构建的“理论- 模拟- 实践”课程框架在提升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成效,混合式学习模式有效解决了成人学习者的时间约束问题,双导师制则兼顾了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的针对性。然而,文化认知的局限性、实践资源的不均衡及培训后的跟踪缺位,制约了培训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5.2 优化策略:构建立体化培训体系
① 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多元文化资源:与跨国企业、国际学校共建“跨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参与国际会议志愿服务、海外短期研修,接触真实跨文化场景; ② 开发本土化案例,丰富教学内容:聚焦“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教学需求,收集“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文化冲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沟通障碍”等本土案例,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③ 建立长效跟踪机制,促进持续发展:搭建“跨文化教学共同体”线上平台,定期组织主题研讨(如“后疫情时代的跨文化在线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分享实践经验,形成“培训- 实践- 创新”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王瑛睿.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J].成才 ,2024,(S2):92-93.
[2] 史会荣 . 高中英语课堂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J]. 校园英语 ,2024,(48):102-104.
[3] 李轶敏 .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N].科学导报 ,2024-10-15(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