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概念到实践:五年级分数教学中数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

王晓婷 周义珍 周文 周沁珂 王毅

四川省成都市双林小学

摘要:针对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中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及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挑战,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例如创设情境和动手实践等,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逐步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双林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探究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抽象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分数教学;数感培养;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应侧重学生对经验的感悟。数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主要表现[1],数感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2]。教师需引导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以数学的视角进行观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分析,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独特育人价值。

以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为例,以成都市双林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在分数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数感。

一、解读教材,整合知识结构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数与代数”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与代数”教学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分数与整数、小数类似,都是从表示一个量的大小中抽象出来的。然而,与整数和小数相比,分数的抽象性更强,因此更难被学生理解。当用分数来表示一个量时,学生在理解上也比理解整数和小数的表达更为困难。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的学习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下学期"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旨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并理解分数及其意义,并感悟分数单位;第二阶段在五年级上学期“分数的意义”单元,目标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分数的意义,感知计数单位,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中,学生将通过两个课时再次认识分数。第一个课时中,学生将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体会整体“1”不仅可以是单个图形,还可以是多个图形或多组图形,并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将对整体的认识提升到更抽象的层面。第二个课时则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通过制作“分数墙”的活动,学生将认识分数单位,为后续的分数运算、比和比例、百分数及小数、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转换等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选的课例为“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同时为后续分数相关知识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

二、分析学情,细化核心目标

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和理解主要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在使用分数表达时,必须要平均分;

②学生在用分数表示物体时,更倾向于理解为“数量比”,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与物体的具体数量相对应;

③学生能够理解将多个图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割,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但往往难以用语言清楚表达,特别是“一个整体可以是多组图形”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和总结]。

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①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一个整体不仅可以是单个图形,还可以是多个图形或多组图形,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②通过拿铅笔的活动,理解和感受分数在表示数量时的相对性;

③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思考和探究,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深耕课堂,优化教学策略

结合以上对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整理与分析,设计了如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回顾分数

教师创设情境:“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想和他的三个好朋友一起分享这块月饼,他这样分公平吗?(出示图1a)为什么不公平?那应该怎么分呢?”

学生利用已有的分数知识来解决问题,即平均分。(出示图1b)

教师追问:“淘气拿走了其中的一份,那他拿走的这份月饼占整个月饼的多少?剩下的三份月饼占整个月饼的多少?”

淘气是学生熟悉的角色,这一情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引发共鸣。关于分数的意义,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虽然三年级的学生可能对整体“1”的概念不够明确,但他们知道分数来源于平均分配,能够将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视为整体,并对整体“1”有了模糊的认识。通过这一情境,可以唤醒学生对分数的已有认识。

(二)画一画,感受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课件展示,学生一起说一说的含义,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教师提问:“如果给你一个整体的,你能还原出这个整体吗?”继续提问:“这里是一个图形的,你能画出这个完整图形吗?”

学生动手尝试还原完整的图形。教师选取部分作品进行投影展示,学生发现这个完整图形可以有多种画法。通过还原完整图形的活动,学生从部分推知整体,再次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他们认识到,虽然大家画出的图形不同,但只要是由8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就是正确的,因为8个小正方形的就是2个小正方形。因此,当我们知道分数对应的部分量时,就能推导出整个“1”的量。通过这种角度的转换,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三)运用拓展,解决问题

练习1. 基于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再次体会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练习题见图4。

练习2. 动画视频展示奇思和妙想在捐钱问题上的争议,生动有趣的展现出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结合“谁捐的零花钱更多”的问题,使学生再一次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物直观展示、图形直观呈现以及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整体1”的概念,扩展“整体1”的范围,并从以下两个角度深入理解分数意义中的部分与整体关系:①由部分推知整体,②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这一较难、抽象程度更高的分数知识逐步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深化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为他们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庞琳, 谭永梅. 同一核心素养同一领域系列课主题教研实践研究——以人教版“梯形的认识”“梯形的面积”系列课主题教研为例 [J]. 广西教育, 2022(19): 56-60.

[2]潘佩玉.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生数感能力提升策略[J]. 美眉, 2022(17): 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