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乡愁景观元素提取并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策略研究
高琨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科技与规划发展中心
一、黄河流域乡愁景观的理论内涵与分类
(一)乡愁景观的理论内涵
乡愁景观是有生命力的景观,是能够投射恋地情结的景观,其理论内涵从三个角度分析。一是文化认同的物化表征,乡愁景观具有较强的文化认同感知。通过黄河沿岸的农耕遗迹、水利设施、传统建筑、大地色彩及民俗活动等具象符号提取出来,通过景观叙事强化“母亲河”的文化象征意义。二是情感认同的空间载体,乡愁景观通过生态修复后的湿地、历史记忆节点及乡土生活场景,触发游客对“原乡情结”的情感共鸣与认同。三是生态记忆的空间载体,黄河流域乡愁景观承载着人与自然互动的生态记忆。
(二)乡愁景观的分类体系
1.物态化乡愁景观
(1)自然生态类
自然生态类包括原生自然及人工修复的景观。原生自然景观元素,包括黄河河道、湿地、滩涂植被、特色地貌、鸟类等,具有生态保育与视觉审美双重功能。人工修复景观元素,包括盐碱地改造的藕虾共生田等。
(2)人文建筑类
历史遗存景观,包括古渡口、治黄工程遗址。传统村落景观,包括蓑衣樊村的村居建筑元素及文化元素。现代人文景观,包括淄博黄三角药谷产业园对工业遗产的文旅化改造,将传统产业空间转型为文化体验场所,实现新旧记忆的对话。
2.非物态化乡愁景观
(1)民俗文化类
节庆仪式,包括黄河祭祀和相关表演、黄河大集等,通过周期性活动强化文化认同。传统技艺,包括高青草编、黑陶制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延续乡土技艺记忆。
(2)感知体验类
听觉景观,包括黄河涛声、村落蝉鸣、船工号子、方言吆喝等声音符号,构成独特的“听觉乡愁”。味觉景观,包括高青大米、黄河鲤鱼等地域食材,通过味觉记忆激发情感归属。视觉景观,包括黄色河流、黄色乡居、绿廊防护的主色和造型,强化认同感知。
3.复合型乡愁景观
复合型乡愁景观是黄河流域文化传承与空间实践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在于通过产业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织,构建物质空间与精神认同的双重联结。产业记忆元素,包括淄博高青的黄三角药谷产业园,将健康医药产业与黄河文化符号结合,实现产业转型与文化记忆的共生。集体记忆元素,以“洪洞迁居”与“母亲河”依赖为两大核心,提取记忆符号,强化集体归属感。黄河作为“母亲河”的集体记忆,则体现为生态依赖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叙事构建了“母亲河”的精神象征。
二、淄博沿黄河乡愁景观元素的提取
(一)自然生态类
淄博黄河段以高青县为核心,安澜湾湿地蜿蜒的河道形态与季节性水位变化形成了动态生态景观。春季芦苇抽芽与秋季碱蓬红滩构成色彩年轮,柽柳群落记录着物种适应性智慧。黄河改道遗留的滩涂、故道、牛轭湖等地理印记。这些元素都具有乡愁价值。
(二)历史人文类
陈庄—唐口西周遗址出土的“齐公”铭文青铜器,实证了齐国早期都城与黄河的依存关系。在淄博历史上汇聚如姜齐管晏孙等为代表的重要人物,形成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形象、思想、文字、故事,此亦可作为地域乡愁的元素提取。
(三)民俗生活类
蓑衣樊村作为黄河滩区迁建的典型村落,完整保留了台屋—渔塘—稻田的生产模式。村内柳编技艺与粗布纺织作坊,将黄河滩区盛产的柳条、棉花转化为生活器具,其编织纹样暗含水纹、鱼形等乡土符号。每年立秋举行的“放河灯”仪式,村民用高粱秸扎制河灯,载着祈福语汇入黄河,形成流动的民俗图谱。这些亦是具有乡愁价值的元素。
(四)工业遗产类
淄博黄河沿线遗存着独特的工业乡愁记忆。淄川煤矿竖井与铁路专线见证了城市的崛起。博山陶瓷窑址群,馒头窑的拱顶结构元素、陶瓷器型与纹理。此类景观亦具有工业乡愁价值。
三、乡愁景观元素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策略
1.以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并提供数字化体验的方式融入公园
建立“黄河流域乡愁景观基因库”,对安澜湾湿地生态、蓑衣樊传统台屋建筑、芦苇编织技艺、黄河号子非遗技艺等进行系统化采集。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记录古村落空间形态,采集老船工口述史音频,构建包含地理坐标、民俗传说、工艺流程的复合数据库,形成可交互的数字图谱,构建可感知的文化记忆场。
2.以主题游径串联乡愁景观元素的方式融入公园
规划“黄河农耕乡愁体验线”,沿着治水智慧步道让游客体验安澜湾生态课堂,设置黄河鱼稻共生系统观察点,结合生物识别技术解读物种共生关系。以柳编技艺的分解、粗布纺织体验,黄河鲤鱼跃龙门,感受蓑衣樊村的水乡活化。规划“工业乡愁体验线”,通过声光模拟展示从汉代采煤到近代洋务运动的产业变迁;收录展示老工人口述的故事及物件;研创渭一窑址“黄河陶”纪念品,让游客感受黄河边的工业乡愁。规划“味道乡愁体验线”,展示淄博本地博山名吃、周村商埠菜等,以每种特色菜的标志性颜色作为游廊装饰;发起“鲤鱼新吃法”挑战赛,让游客体验创新菜并参与菜品命名投票。
3.采用“新乡土”设计语言表达乡愁景观的方式融入公园
选取黄河滩区芦苇秆等地域材料;柽柳等本土耐盐碱植物;邀请非遗传承人创作黄河主题雕塑、壁画作为公共艺术景观。通过对淄博黄河乡愁景观元素的系统提取与创新转化,构建起连接历史与当下、自然与人文的文化景观网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兼具学术价值与公众吸引力的淄博方案。
四、结语
淄博黄河乡愁景观的多元提取,构建了自然、人文、生活与工业交织的记忆网络。这些景观元素不仅是乡愁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珍贵切片,其保护与活化对传承黄河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庆柱,汤羽扬等.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定位、价值挖掘、传承展示及实现途径[J].中国文化遗产,2021(05):15-27.
[2]周觅,邬东璠,吴晶巍.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框架[J].风景园林,2023,30(02):82-88.
[3]王新歌,陈田等.国内外乡愁相关研究进展及启示[J].人文地理,2018,33(05):1-11
[4]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家住黄河边,吃上乡村旅游饭.(2022,9 月 23 日).人民日报.
[6]Yi-FuT.:SpaceandPlace:the Perspective ofExperience,Universityof Minnesota Pre ss,1977,p.6.
本文系 2023 年淄博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母亲河’情感认同下乡愁景观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淄博段)的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3ZBSK106)、2024 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4ZSMS36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