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曾丽

乐山东辰外国语学校 四川 乐山 614800

初中阶段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增大、自我认知深化、人际关系复杂等多重心理挑战,作为引导学生调节情绪、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初中心理健康课程需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实现升级。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大数据、虚拟现实、云端协同等技术逐步融入教育教学各领域,为传统初中心理健康课程的优化完善提供了新路径。

一、教育信息化对初中心理健康课程的价值支撑

(一)打破教学时空限制,拓展课程覆盖范围

传统心理健康课程受限于课堂时间的固定安排与教学场地的物理边界,学生在课后遭遇突发心理困惑或需要持续心理支持时,往往难以获取及时帮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填补这一空白,依托具备 24小时在线服务能力的信息化平台,可向学生提供涵盖情绪调节、压力应对、心理科普等多个领域的持续心理资源支持,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与需求类型随时访问资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天候覆盖”。

(二)有利于拓展师生心理交流路径

信息技术的突出特点是直观性、便捷性与高效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能全面掌握学情信息,并建立对应的成长数据库,针对学生的性格思想与心理情况提供个性指导,规范化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还可利用在线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鼓励其勇敢表达自我。线上沟通交流可避免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尴尬,维护初中生的自尊心,提升心理辅导的效果[1]。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路径

(一)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干预

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干预策略,核心是解决传统心理健康教学中干预针对性不足的问题,通过以信息化工具为核心载体,遵循“智能测评—数据解析—动态干预—效果反馈”的闭环流程,收集学生心理数据、分析数据明确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干预方式,最终达成“一人一策”的精准教学目标。

以九年级全一册第一课《初三,我来了》的课程教学为例,在课程初始阶段,教师借助学校部署的心理健康测评平台,向学生推送包含情绪状态、压力水平、人际适应、自我认知四个维度的测评问卷。问卷题目采用情境化设计,如“面对初三学业难度提升,你会? A. 梳理难点制定提升计划 B. 焦虑不安却拖延行动 C. 觉得自己无法适应”,避免传统抽象题目对学生真实心理状态的误判。测评平台自动记录学生的答题数据,生成包含各维度得分、个人心理优势与薄弱环节的专属心理档案;同时,通过每周一次的简短情绪打卡任务,如“本周因初三学习节奏产生的主要情绪是?”“影响本周情绪的学习事件是?”,动态更新学生的心理状态数据,形成覆盖课程全程的持续数据流。

(二)沉浸式场景的情绪疏导

沉浸式场景的情绪疏导策略,旨在破解传统课程中“知道调节方法却难以实际运用”的“知易行难”困境,核心是利用 VR 技术构建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模拟现实心理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直观感受情绪变化、练习情绪调节技能,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实施过程需聚焦学生常见情绪困扰场景设计VR 体验模块,并结合课堂引导深化体验效果[2]。

以八年级第十二课《在竞争中双赢》的情绪疏导教学为例,围绕“竞争失利后的情绪调节”这一学生常见困扰,开发专属 VR 体验模块,模块包含“场景体验—情绪识别—技能练习—复盘总结”四个连贯环节。学生佩戴 VR 设备后,进入模拟的班级团队竞赛场景,体验竞赛失利的瞬间:如因自己在关键环节的失误导致团队失败,耳边可以听到队友的轻声叹息、对手的庆祝声音,身体能感受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生理反应,触发真实的沮丧、自责情绪;随后,VR 系统通过语音引导,让学生观察自身的情绪表现,如“注意你此刻的身体反应,是手抖还是呼吸急促?”,帮助学生学习“情绪识别三步法”——察觉身体反应、命名当下情绪、分析情绪来源;接着,学生在 VR 场景中尝试“积极自我对话”“问题解决聚焦”等调节技巧,如对着 VR 场景中的“自己”说出“一次失误不代表能力不足,下次可以改进方法”,系统实时反馈技巧运用效果。

(三)家校社协同的数字生态构建

家校社协同的数字生态构建策略,为解决传统模式下家校沟通不及时、社会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通过搭建功能完善的云端协同平台,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明确三方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建立定期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多方联动的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持续的心理支持。

以九年级第九课《融洽与父母的关系》的家校社协同教学为例,搭建专门的云端协同平台,平台设置“学校端”“家长端”“社会资源端”三个独立入口,各入口对应差异化功能。学校端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日常维护,定期发布心理健康课程安排,如“本周心理课主题:与父母沟通的非暴力语言技巧”;推送适合家长阅读的心理科普文章,如“青春期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心理特点分析”。家长端包含“家庭心理指导”模块,平台根据学生的心理档案推送适合家庭场景的教育内容;设置“家长反馈入口”,家长可随时记录孩子在家中与父母相处的情绪表现、行为变化,反馈信息自动同步至学校端的学生个人心理档案。社会资源端接入当地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高校心理学院的专业资源,提供免费的专业心理科普视频、在线公益咨询预约入口及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结束语:

开展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核心是让课程更贴合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这需要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实现教学创新。本文提出的三类策略——数据驱动个性化干预、沉浸式场景情绪疏导、家校社协同数字生态构建,从精准性、体验感、协同性三个维度优化课程教学,为解决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提供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廖有兴 , 庞侦东 , 陈良枚 , 等 . 钦州市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33(16):27-29.

[2] 吴莞生 , 吴贾 , 漆萍 . 早期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儿童行为发展[J]. 劳动经济研究 ,2023,11(04):3-37.

作者简介:

曾丽(1996 年9 月),女,汉族,人,东辰外国语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研究方向:家庭教育 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