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护理全攻略:从压肚子到下床活动的科学指南
郑爽
绵阳市涪城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剖宫产术后护理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产妇康复进程,需要兼顾医学规范与身心感受。以下从核心护理操作、系统康复方案及风险防控三个维度,为产妇及家属提供专业指引。
一、术后护理操作:理解必要性与执行要点
术后 24 小时内的专业护理是康复基础,需正确认识各项操作的医学意义。
压肚子是通过适度按压下腹部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风险。操作时产妇会感到明显疼痛,这种疼痛类似强烈的宫缩感,可配合深呼吸缓解 —— 吸气时让腹部自然扩张,呼气时缓慢收紧腹部肌肉,能有效分散注意力。家属应避免因心疼阻止规范操作,医护人员通常会根据子宫质地调整按压力度,每次按压持续片刻,间隔一段时间重复一次,直至确认子宫收缩良好。伤口覆盖的无菌敷料需保持清洁干燥,切勿自行揭开,敷料边缘若有少量渗血属正常现象,但若渗液范围扩大或出现黄绿色分泌物,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更换。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应根据自身感受调整剂量,当疼痛较为明显时可追加剂量,同时在咳嗽、翻身时用手轻按伤口,手掌呈空心状覆盖敷料中心,减少牵拉痛。
术后 6 小时内保持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之后可定时翻身,翻身时用手支撑腰部缓慢转动。饮食需分阶段过渡:6 小时后少量饮用温开水或米汤,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发腹胀;第 1 天进食小米粥、藕粉等流质食物(避免牛奶、豆浆等易产气食物),每日多次进餐,每餐不宜过饱;第 2 天可过渡到面条、馄饨等半流质并增加鸡蛋羹、瘦肉末等优质蛋白,同时加入煮软的蔬菜碎补充维生素;第 3 天起逐步恢复清淡均衡的正常饮食,注意食材需彻底煮烂,避免油炸、辛辣调料。
二、系统康复方案:循序渐进促进身心恢复
剖宫产术后康复需兼顾身体机能重建与心理调适,遵循科学节奏。
活动恢复应分步进行:术后第 1 天在医护指导下坐起,先将床头适当摇升,适应片刻后再进一步调整,坐起后进行屈伸双腿、转动脚踝等肢体活动,每条腿重复若干次,预防静脉血栓;第 2 天若状况允许,可在家人搀扶下短时间站立或缓慢行走,首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行走时保持上身挺直,步伐缓慢平稳,避免弯腰或扭身动作,后续逐渐增加活动时长,直至能连续行走一段时间。
心理调适同样关键。家属应加强沟通,每天固定时间倾听产妇感受,避免说 “别人都能忍” 等否定性话语;产妇自身需正视恢复过程,通过听舒缓音乐、观看育儿知识视频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产后几天内出现情绪波动属正常现象,但若持续多日情绪低落、对婴儿漠不关心,需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伤口护理需保持敷料干燥,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贴覆盖,洗完后及时擦干周边皮肤;拆线后(可吸收线无需拆线)仍需避免摩擦碰撞,穿宽松纯棉衣物,愈合期的轻微瘙痒属正常现象,可轻轻拍打缓解,切勿抓挠以防感染。
三、风险防控:识别异常与应急处理
密切观察身体信号,及时处置异常情况是保障康复安全的关键。
伤口若出现红肿范围超过敷料边缘、渗液呈脓性、疼痛加剧且局部皮温升高,可能是感染征兆,需立即就医。阴道大量出血伴随头晕、心慌,或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口唇发绀,提示可能存在产后出血、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紧急处理,同时让产妇平卧、下肢稍抬高。恶露变化需重点关注:正常情况下术后初期为鲜红色,随后逐渐转为淡红色,之后变为白色或淡黄色;若术后较长时间仍为鲜红色、量突然增多或伴有腐臭味,可能是子宫恢复不良或感染,需及时就诊。此外,若出现持续高热、寒战、乳房红肿疼痛等症状,也需尽快就医排查感染。
总之,剖宫产术后护理需产妇与家属协同配合,严格遵循科学方法,既重视核心操作的规范执行,也关注身心康复的系统推进,同时保持对异常情况的警惕,才能确保安全顺利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