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AD” 少年翻身记》的 ADHD 儿童教育转化路径探索

作者

张华 高敏超

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 215345

一、剧本中的 “ 困境镜像” :ADHD 儿童的教育现实图景

《“AD” 少年翻身记》以写实手法呈现了 ADHD 儿童李响的成长困境,其核心矛盾集中于 “症状表现 — 环境回应 — 自我认同” 的三重冲突,具有典型的教育启示意义。

从个体层面看,李响的行为特征直指 ADHD 核心症状:课堂上对 “李白被称为什么” 的提问答出 “李白是甜的”,体现注意力涣散导致的思维跳脱;与同学玩跳房子时因拍肩力度失当引发冲突,反映冲动控制缺陷与社交感知偏差;作业拖沓至深夜仍无法完成,凸显执行功能障碍(如时间管理能力不足)。这些表现并非 “故意捣乱”,而是神经发育差异导致的功能性缺陷,却被简单归为 “态度问题”。

从环境层面看,“标签化” 反馈形成了恶性循环。同学以 “AD又打架了” 固化其负面形象,在轮滑队选拔中集体嘲讽 “痴心妄想”,将医学诊断异化为人格否定;家庭采用 “扫帚威胁” 的高压管教,学校依赖 “留置补作业” 的传统方式,均未触及问题本质。这种环境下,李响的自我认知逐渐扭曲,从 “想做好” 沦为 “做不好”,最终在集体数落中情绪崩溃,印证了 “标签效应” 对特殊需要儿童的伤害。

剧本通过李响的自述 “我真的很努力了,可就是做不好”,揭示了深层教育矛盾:当教育者以 “统一标准” 要求存在神经发育差异的儿童,以 “批评惩罚” 应对病理性行为症状时,不仅难以实现转化,反而会加剧儿童的自我否定。这一困境并非个例,正如剧本结尾数据所示,多动症发病率约占学生总数的 6% ,其教育转化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不可回避的课题。

二、“ 同心圆计划” 的破局逻辑:多系统协同的教育干预框架

剧本中李响的 “翻身”,始于昆山市教育局与苏州市广济医院合作的 “同心圆计划” 落地。这一医教结合项目构建了 “认知 — 干预— 支持” 的闭环体系,为 ADHD 儿童教育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认知重构:从 “问题视角” 到 “发展视角”

“同心圆计划” 通过专家讲座、家长培训等形式,首先实现认知层面的 “去标签化”。剧本中,李响父亲在听完讲座后带孩子确诊ADHD,理解了 “儿子写作业拖沓不是懒,而是注意力像打滑的轮盘”;高老师在班会中引导学生思考 “AD 除了病症,还可以是‘努力’的缩写”,将医学标签转化为成长动力。这种认知转变是教育转化的前提 ——唯有承认神经发育差异的客观性,才能避免将症状等同于 “品行问题”,为个性化支持奠定基础。

(二)学校干预:结构化支持与优势挖掘的结合

剧本中高老师的实践展现了 ADHD 儿童教育的核心策略:

行为训练的场景化设计:将注意力训练融入 21 天训练营,通过拍球、跳绳、跳圈等具象活动提升神经协调性,呼应了 ADHD 儿童 “动觉学习优于听觉学习” 的特点;

兴趣导向的动机激活:以 “坚持训练可进轮滑队” 为目标,将抽象的 “改善注意力” 转化为具体的 “轮滑梦”,利用儿童对运动的热爱强化行为动力;

班级支持网络的搭建:组织 “帮李响出主意” 班会,推动叶彪从 “冲

突对手” 变为 “课堂提醒员”,朱灵灵从 “旁观者” 变为 “习题辅导员”,使同伴关系从排斥转向互助。

(三)家校医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剧本中 “医院诊断 — 学校训练 — 家庭配合” 的闭环尤为关键:医生提供 “药物 + 行为建议” 的专业方案,家长将 “扫帚威胁” 改为“计时器分段作业法”,学校落实 “注意力训练 + 轮滑特长培养”,三者协同构成 “同心圆” 的核心圈层。这种协同打破了 “学校单打独斗”的困境,使教育干预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三、从剧本到实践:ADHD 儿童教育转化的启示

《“AD” 少年翻身记》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一个 “逆袭故事”,更在于为 ADHD 儿童教育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其一,构建 “神经发育友好型” 校园文化。剧本中李响的转变始于环境的包容 —— 当同学的嘲讽变为 “李响加油” 的呐喊,当教师的批评变为 “我们拆成小步骤” 的引导,成长的土壤便已形成。学校应通过主题教育、案例研讨等形式,培育 “理解差异、接纳不同” 的全纳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无偏见的环境中成长。

其二,推进 “医教结合” 的制度化保障。“同心圆计划” 的成功表明,ADHD 儿童教育需要医疗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建议学校建立 “特殊需要儿童筛查 — 医疗转介 — 教育干预” 的联动机制,配备专业心理教师与资源教室,将医学干预的 “专业性” 与教育实践的 “针对性” 结合,避免教育者 “凭经验摸索” 或家长 “盲目焦虑”。

其三,实施 “优势导向” 的个性化教育。剧本中高老师抓住李响 “喜欢轮滑” 的优势,将注意力训练与特长培养结合,使其在 “侧滑摆臂”“弯道压步” 的训练中提升自控力,最终在比赛中夺冠。这提示我们,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应少些 “补短焦虑”,多些 “扬长智慧”,通过 “小目标积累 — 成功体验强化 — 自我认同提升” 的路径,激活其内在成长动力。

结语

《“AD” 少年翻身记》以 “AD 少年” 李响的成长轨迹,诠释了教育的本质 —— 不是将不同的孩子 “修剪” 成相同的模样,而是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土壤与阳光。当我们以 “神经发育视角” 理解差异,以 “系统思维” 构建支持,以 “优势眼光” 发现潜能,便能让更多像李响一样的孩子突破 “标签” 束缚,在教育的助力下绽放独特光彩。这既是剧本的叙事意义,也是基础教育迈向 “全纳与公平” 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许维素。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理论与实践 [M]. 宁波:宁波出 版社,2019.

[2]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方晓义。家校合作与儿童发展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 刘春玲。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