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双碳行动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孙祝君

南京市第十四中学 邮编:2118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双碳行动能力培养路径。通过构建大概念地理教学体系,融入“双碳”理念;设计问题链创设教学情境,内化“双碳”目标;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双碳行动能力培养;开展地理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双碳”个体行为四部分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路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促进环保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双碳行动能力,教学体系,教学情境,环保意识

引言

“双碳”行动指的是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重要行动方向。高中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探讨基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双碳行动能力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构建大概念地理教学体系,融入“双碳”理念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大概念地理教学体系,并将“双碳”理念融入其中。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真实性和动态性的地理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参与度。可以选择一些与“双碳”理念相关的地理真实情境作为案例,如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通过引入真实的数据和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双碳”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实地考察和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地考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如湿地、森林等,学生可亲身感受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种树、垃圾分类等,让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的良好习惯。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地理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地理实践,模拟“双碳”行动的效果和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评价和反思,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了解学生对地理教学和“双碳”行动的理解和态度。同时,可以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反思和研讨,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地理教学体系和培养学生双碳行动能力的路径。

二、设计问题链创设教学情境,内化“双碳”目标

教师可以设计不断进阶的问题链来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内化“双碳”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在你们的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与碳排放有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碳排放相关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你们认为这些问题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又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碳排放问题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接下来,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能否找到一些减少碳排放的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尝试一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实践的动力,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的再次进阶。教师可再次追问:“通过这次学习,你们对双碳行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总结,巩固学习成果。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全球视野、国家安全、生态文明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取向,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凸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双碳行动能力培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四部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着重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双碳行动能力则是指学生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方面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1.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双碳行动的理念。通过引入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影响以及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缓解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恶劣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际的环境保护和低碳行动的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调查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现实和紧迫性。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一些低碳生活的实践中,如骑自行车代替开车、减少用电用水等,培养他们的低碳行为习惯。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设计探究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通过调查和研究,学生找出自己所在地区的主要碳排放来源,并提出相应的减排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创新思维,还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4.要注重评价和反思。在地理教学中,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进行评估。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注重他们的能力发展和实践成果。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反思,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双碳行动能力。

四、开展地理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双碳”个体行为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环保知识和理念,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同时,实践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的个体行为,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是开展能源消耗调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建筑物和设施的能源消耗情况,并分析原因。学生深入了解不同设施的能源消耗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低碳生活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制作环保购物袋、DIY环保灯笼等,深入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排放。同时,学生还可以到社区、公园等地参与环保志愿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教师通过创建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等平台,给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实践经验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探讨了基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双碳行动能力培养路径。从构建大概念地理教学体系,融入“双碳”理念;设计问题链创设教学情境,内化“双碳”目标;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双碳行动能力培养;开展地理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双碳”个体行为四部分展开研究。以上结果表明,以上路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这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薛小刚. 基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双碳行动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3, (32): 145-148.

[2]庄宁. 基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双碳”行动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 (03):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