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车路协同背景下干线信号控制自适应优化与仿真研究

作者

郭珏菡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4201021997XXXX242X

当前城市干道交通流呈现高密度、多变性特征,传统的定时或感应控制方式已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运行环境。其在数据获取上依赖少量检测器,缺乏对整体交通状态的全局感知,导致控制策略滞后且精度不足。而车路协同技术的发展,为获取车辆位置、速度、目的地等动态信息提供了可能,使信号控制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调控”转变,正在成为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方向。

一、系统架构设计

(一)系统总体结构

在车路协同环境下,信号控制系统可划分为四个主要层级:感知层、通信层、决策层与执行层。各层通过接口协议实现信息的连续传递与闭环控制。其中,感知层负责采集交通流与车辆运行状态,通信层实现设备与平台间的低延迟数据传输,决策层依据实时数据进行控制逻辑运算,最终通过执行层完成信号配时策略的实施,形成一个具备自学习与自适应能力的闭环控制体系。

(二)感知层设计

感知层的核心是构建面向车 - 路 - 环境的立体感知体系。路侧单元(RSU)部署在交叉口及主干道关键节点,工作频段支持 5.9GHz (兼容 LTE-V2X 与 C-V2X 协议),覆盖半径可达 300 米,配合地磁线圈与毫米波雷达实现对非网联车辆的精准检测。线圈主要布设于车道起点和停止线前方 3-5 米位置,用于检测车辆到离信息;毫米波雷达用于多车道排队长度监测,分辨率达到 0.1m ,刷新率 50Hz ,能有效提升对交通密度的识别精度。

(三)通信层构建

通信层以低延迟、高可靠性的专用通信网络为基础,采用 C-V2X(Cellular Vehicle to Everything)技术实现车 - 路 - 云三端互联。核心网络选用 5G NR-V2X 架构,在 200MHz 频段下,通信延迟可控制在 10ms 以内,满足交通控制对时效性的要求。

(四)决策层模型

决策层运行在边缘计算节点或云端控制平台,采用多目标优化模型对交通状态进行实时分析。优化目标包括最小化平均延误、最大化通行能力、降低能耗等,模型输入包括车辆轨迹、车速分布、排队长度等动态指标[1]。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框架,引入时序车流预测模型(如ARIMA 或 LSTM)提升响应前瞻性。

(五)执行层动作

执行层依托支持联网控制的智能信号控制机完成指令下发。信号机支持不少于 8 相位控制、双环多时段方案,并可通过标准 API(如GB/T 20999)接收上层策略动态更新。信号状态与相位运行数据实时回传,为策略修正提供数据闭环。

二、信号控制自适应优化算法研究

(一)绿灯时长动态调整

基于 RSU 获取的车辆队列信息,通过“虚拟检测线”机制,实时预测车队头车到达时间和队列长度。控制算法中引入阈值判断逻辑:当预测到达时间小于当前绿灯剩余时间且剩余车流密度高于临界值(如15veh/km⋅ ),则动态延长绿灯时长,最多可增加1.5 倍基本相位;反之,则提前终止绿灯,启动下一个相位,以避免空放。

(二)相位差优化策略

在干线协调控制中,传统固定相位差已无法适应波动性的车流。本文基于车辆轨迹数据,构建交叉口间车辆平均行驶时间模型,并实时修正交叉口配时差。相位差优化函数以“最大化连续通行车辆数”为目标,约束条件包括车速波动范围( ±10km/h )、绿波窗口(不小于 5s)。在Matlab 环境中使用遗传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迭代优化,更新频率为每30 秒一次,实现准实时的“绿波带”动态调整。

(三)优先通行控制机制

针对公交与应急车辆,系统设定车辆优先等级(如:Level 3 为应急车、Level 2 为公交车),RSU 通过车载 ID 识别优先等级后,立即向控制平台发起优先请求。策略设计中包括三类控制手段: ① 提前起绿,即将该方向信号提前至当前相位结束后立即启动; ② 绿灯延长,在原相位基础上最多延长 10s 用于完成通行; ③ 跳相处理,允许在不破坏协调相位逻辑的前提下直接跳至目标方向。

(四)算法执行流程与稳定性控制

整个算法执行流程包括五个步骤: ① 车辆状态感知; ② 交通状态分类与模式识别; ③ 优先级判断与策略匹配; ④ 信号配时参数计算; ⑤ 指令下发与执行监控 [2]。为避免频繁切换导致系统震荡,引入“最小控制周期约束”与“最大绿灯时间限制”,确保系统在自适应调整的同时保持运行稳定性与协调性。

三、仿真建模与优化效果验证

(一)仿真场景搭建

选择位于 X 市 Y 区的主干道 A 路段(长度约 2.4km ),共有 4 个全互通交叉口,每个交叉口均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为 50km/h ,配备人行横道与非机动车道。基于AutoCAD提供的线形图与交通设施布设图,在Vissim 2022 平台建立精确仿真模型。RSU 布设于每个交叉口东南角,覆盖范围涵盖进入段150 米,信号机与检测器布置严格参照现场配置。

(二)模型数据校准

采用断面流量与 OD 流量相结合的数据校准方法。断面流量由7:00-9:00 高峰期人工调查获得,OD 矩阵来源于 ETC 与地磁数据融合计算。车辆类型比例为:小客车 80% 、公交车 15% 、重型车辆 5% 。模型中驾驶行为参数(如跟车头时距、换道激进程度)参照国内通行驾驶行为调查结果设定。通过逐步调整参数,确保仿真结果在 ±5% 误差范围内符合实测流量与平均速度。

(三)方案设置与实验对比

为评估所提控制策略的实际效果,设置两个控制情景进行对比分析:情景一(S1)为现有运行中的信号控制方案,采用固定周期的协调控制方式,周期设定为 120 秒,各交叉口主街道相位差恒定不变;情景二(S2)则为基于车路协同环境下构建的自适应控制策略,包含实时相位调整、绿灯时长动态变化与特种车辆优先通行等机制,周期动态变化范围设定为 90–150 秒。仿真总时间为 60 分钟,覆盖约 10 个完整信号周期,分别统计并对比交叉口的平均延误( s/veh )、最大排队长度(m)、单位车次停车次数( times/veh )与通行能力(veh/h)等关键性能指标,以全面评估两种控制方案的运行效果和适应性表现[3]。

(四)结果分析

对比结果如下:在主方向上,S2 方案下的平均延误由 32.4 秒降至18.7 秒,降幅达 42.3% ,显著优于传统控制方式;最大排队长度较 S1减少约 30.1% ,有效缓解了高峰期间的排队溢出问题;单位小时内通行车辆数提升 16.5% ,通行效率显著提升。优先车辆方面,平均通行时间缩短约 21.4% ,其中公交车的延误下降尤为明显,多数实现无停通行,提升了公共交通的运行可靠性。总结:本文基于车路协同环境,构建了干线信号自适应控制系统,提出了多项优化策略并通过仿真实证其有效性。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显著提升通行效率并降低延误。实际部署中建议优先在关键干道分阶段建设 RSU 与通信基础设施,结合本地交通特性逐步推广,实现从固定控制向智能调控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宋晓晨. 交叉口群自适应划分及信号控制多目标优化方法[D].青岛理工大学 ,2023.000233.

[2] 王雷震 .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多模式交通自适应信号控制优化方法研究 [D]. 东南大学 ,2021.002898.

[3] 张允涛 . 车路协同环境下公交信号优先策略研究 [D]. 兰州交通大学 ,2024.00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