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党建引领视域下体育育人模式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刘妮

广东省惠州市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516025

基金项目:惠州城市职业学院2024年校本党建课题项目:《党建引领视域下体育育人模式实施路径研究》(HZC2024-D-14);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与体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3年高职教育与体育类专业教育改革重点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育人实施路径研究》(2023K013)。

摘要: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育人工作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和办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体育育人”的功能尤为重视,积极探索适合在党建引领下的体育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真正实现体育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此,以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研究在党建引领视域下的“体育育人”实施路径探索和实践情况,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实施和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合取得成效的工作做法和经验,探索出适合我校的“体育育人”模式,提高我校体育育人质量,促进我校育人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党建引领;体育育人;构建模式;实施路径

引言

高职院校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业人才,促进了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改革,体育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需要肩负起具有多重教育作用。其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育课程占有重要位置,是学生的必修课程。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1] 说明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应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一种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体育的重要方向。然而在实际的学校发展中,学校体育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其具有显性和隐性双重性质的独特功能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结合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实际情况,在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中积极探索和创新,在党建的引领作用下优化学校体育育人模式,积极探索“体育育人”实施路径,以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体育发展,助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

一、党建引领视域下体育育人模式实施路径研究的现实意义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走向指明了方向,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 再加之,现在的课程思政改革发展趋势,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结合基层党支部党员教师的专业特色和业务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高校育人工作至关重要。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全面贯彻“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理念,积极构建“体育健康知识+体育基础技能+专项体育技能”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在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大环境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积极践行和落实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促进高校的全方位育人。

二、党建引领视域下体育育人存在的不足

(一)体育育人思想认识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党务工作者和体育教师对党建引领体育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深入,在将党建工作与体育教育工作中视为相互独立的板块,没有充分理解和领会到党建在体育育人中价值导向、精神激励的关键作用。导致在体育教学中侧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的深入认识,从而使得我校在体育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组织协同机制不够完善

在党建引领体育育人工作中缺乏相对高效的组织协同机制。党组织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的统筹协调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在学校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合作,如体育教研组、学生管理部门、党组织之间开展工作相对独立,协同工作密度不够。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易出现各部门独立负责的局面,无法形成育人合力[3]。

(三)体育育人活动形式不够丰富

在党建引领下的体育育人活动,大多数还是以相对传统和单一的活动为主。在学校举办的常规体育赛事,普遍缺乏创新性和多样化。很少有结合红色文化、时代精神的体育实践活动,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开展多元化的体育育人活动。这种相对传统的体育活动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育人成效无法得到彰显,这不利于党建引领体育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影响了体育育人成效。

(四)师资队伍党建素养有待提升

在体育教师队伍中,党员教师的整体党建理论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对如何将党建元素融入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组织中缺乏深入的研究,实践经验较少。非党员体育教师对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党建活动的主动性不足,导致在实际开展体育育人的工作中中,难以从党建的视角给予学生全面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 ,限制了体育育人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五)体育育人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我校党建引领视域下的体育育人缺乏科学、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在体育育人效果的评价方面侧重学生体育技能考核、上课出勤率、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方面,而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政治素养的培养等维度进行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较少,缺乏具体有效的指标和方法。这使得在党建引领下体育育人工作的成效难以准确衡量,无法为后续开展的体育工作改进和优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影响党建引领体育育人工作的持续优化。

三、党建引领视域下体育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体育育人根基

思想引领重在强化思想认识的提高。首先,通过党组织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将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融入新时代体育教学的理念当中,引导体育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将体育锻炼与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相联系,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其次,定期开展党建与体育育人讲座、经验交流、专题研讨会等活动,邀请思政专家、体育优秀工作者、体育教师分享党建与体育教学融合的经验,深入领会体育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积极引导教师如何将党建工作融入到体育育人工作中,强化思想意识,提高思想高度。最后,通过设立“体育党员教师先锋岗”或“运动之星”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榜样力量,营造良好的党建学习氛围,强化思想引领,筑牢育人根基。

(二)完善组织建设,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健全在党建引领下的体育育人组织架构,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例如,学校党组织可以联合体育教研组、学生工作部、团委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组成一个体育育人工作委员会或工作小组,负责统筹体育育人方面的各项工作,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共同制定体育育人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体育育人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统一管理、分工明确、组织有序的育人机制,提高育人工作成效。

(三)丰富活动载体,拓展体育育人途径

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不仅仅是丰富活动载体,还可以是拓展多种育人途径。传统的体育活动普遍比较单一,结合党建工作,创新和丰富体育活动形式。一是在党的重要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时,开展相关的主题体育活动。如在党的生日当天可以举办“七一”红色体育接力赛,增强组织凝聚力,传承红色基因,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拼博精神;二是组织党建知识与体育技能相结合的体育竞赛活动。如党建知识接力赛,将党史知识问答融入接力赛跑环节,增加活动趣味性与教育性。三是组织党建活动和将党建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中,增强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四是利用微信号、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体育育人中的党建成果和优秀事迹,扩大其影响力。如我校运动健儿在2024年广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组)总决赛中荣获丙组一等奖,在“南方+”公开报道,体现了我校体育育人的成效。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体育育人能力

体育教师是体育育人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加强队伍建设,可以提升体育育人能力。通过集中培训、交流、集中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体育教师将党性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如体育活动中设置党性教育环节,在活动前进行入党誓词宣誓、专题教育学习体会等内容,活动中讲述党员教师或者党员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先进事迹,激发参与者的党性觉悟;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体育骨干中的党员作用,让他们带动更多同学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

(五)创新体育育人评价体系

动态评估和持续改进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除了体育技能考核、课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理论知识等传统评价指标外,我校体育教师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思想提升、团队协作、党性修养表现等融入到评价体系当中,如学生的思想汇报、小组互评、学生自评、运动荣誉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估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形成相对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指标。二是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定期对体育育人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和阶段性结果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体育育人的相关方案与活动内容,确保党建引领视域下体育育人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三是建立“三维一体”评价体系,即“体质30%+技能40%+素养30%”三个维度融合在一起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体育育人目标的量化。

四、结语

党建工作与体育育人工作相结合,是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育人模式优化的方向。因此,在党建引领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和优化体育育人模式,依托学校制度和政策支持,完善组织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体育育人能力,使其创新和丰富体育活动形式,优化育人评价体系,对于提高育人成效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凸显高职院校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助于促进我国实现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11-2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2/27/content_5182502.

[3]邹鑫.高职院校基层“党建铸魂+特色育人”路径探索与实践——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办公室业务, 2023, (09): 83-85.

[4]陈斌,王艳.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演进图景、现实境遇与优化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 2023, 17 (03): 7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