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环多维互动” 推进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专业提升
潘丹彤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教师发展中心
教师的专业化已成为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在现实的教师烟熏中,骨干教师容易遇到处于职业瓶颈而难以自我突破。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尝试组建团队分析以往本区域教师培训缺失形态并重构骨干教师培养模式,以撬动整个教师群体的活力与专业提升。
在以往的教师培训中,大多数是缺乏训前的调研,培训者容易以自己的主观理解制订培训课程,而这些课程往往缺乏针对性,造成双方资源的双重浪费。培训方法比较单一,多是集中讲座培训为主,理论偏多,实践偏少,理论和实践的联结性不强。培训过程不系统,缺乏全方位的顶层设计。
为突破以上瓶颈,我们尝试构建基于循证研究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提升新路径。
一、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专业提升的路径构建
1. 问诊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并借助 SPSS 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厘清骨干教师在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状况,同时结合“课堂观察”等,诊断出存在的共性薄弱点和个性成长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例如,我们通过调查量表对作者所在区域的骨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再通过课堂观察等形式多方面进行调研和数据分析在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个维度的平均分数据表现如下表。

发现该时期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基本知道学科的核心知识是什么,知道在教学中以什么形式呈现知识点,才更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懂得如何在学生知识盲区中采用有效方法进行教学来构建知识,有较稳定的专业精神追求和专业理念认知,也有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上达到一定的水平,拥有一定的教育智慧。部分人已经有一定的校性课、区域公开课经历,部分人已经积极参与类似名师工作室成员或者课题研究的资历,有明晰的专家型教师成长追求目标和潜力。但是在访谈中也发现一部分教师比较迷茫,感觉自己的专业发展已经处于瓶颈,很难突破。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但苦于没有平台和机会。因而,我们针对性地选取教师最亟需提升的问题设计培养课程和实践活动。
2. 研训活动
我们在区域层面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课程,既有相关专业理论,又有跟岗学习、一课多磨、听课评课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与教师们的原有实践找到契合。培训课程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上都与教师的需求找到“共同域限”,让教师视之“可行”,并容易将其整合、践行到自身的教学行为程式中(如下图)。培训课程选择上既满足大多数老师共同需求,又通过“青蓝结对”的一对一精准培养方式关照到个性需求。

3. 反思复盘教师只有在反复思考反复调整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更快的专业提升。通过每次集中研修的训后即时反思和每一阶段的复盘,内化集中研训的收获,以便于更好开展实践活动。
4. 实践提升
实践提升是教师实现专业快速发展的落地途径,在区域学习共同体中,通过鼓励骨干教师和新教师联动,将骨干教师组建“学习共同体导师团”,以点燃骨干教师“成长内驱力”和“职业荣誉感”,区县层面提供实践展示平台,通过“同赏一节课、共读新课标、教学实践训练营、教学设计比赛、课例展示”等活动,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促进各阶层教师的交流碰撞,共同提升。
5. 多维评价
“评”包括学习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成长评价。第一个是对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教师的“训”,也关注后续“思”和“行”的表现。评价形式多样,既有对教师研训成果(如读书笔记、培训心得)的评价,也有对教师研训参与情况的评价。
第二个是对整个研训活动的互动反馈,包括学员对每场研训活动的专题选择、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活动安排、研训方式、组织工作、专家水平等提出自己的评价,也反馈了教师在研训过程中的收获,包括反馈学员对下一场研训专题的意向等等。
第三是对骨干教师阶段性成长的终结性评价,教师客观对自己过去的学习、专业的提升程度和所处现状水平进行反思,并结合他评,在明确成长优势的同时厘清存在可以优化的地方,提出下阶段发展的规划。
二、小学数学骨干教师“ 双环多维互动” 专业培养的模式构建
1. 双环的构建
(1)培训要素的双环构建
“骨干教师、培训者、研修需求和研修目标”四个基础要素构成外环,“研修课程、研修任务、研修资源、研修评价”四个研修过程实施要素构成内环。在外环中,我们借助调研结果研判出骨干教师的研修需求,确定学习目标和主题,受培训者和培训者互动交流。在外环中,基于受训者需求,立足实践,结合理论,设计研修课程,开发研修资源。
学习共同体的双环构建
一是打通外部优质教研力量资源循环系统,借力外脑,邀请外地专家,高质赋能,为我区的教研支撑做坚强支撑。二是打造区内大循环、提升内生动力,凝聚区内骨干教师作为内部教研支撑。两个循环间又互动交流,构建我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导师团”,培养者和学习者构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学习共同体”。
2. 多维互动样式的达成
第一,学习需求与培训课程的互动。
我们通过前测以及培训过程中的多维“评价”,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力求做到课程设计是学习者所需要的。培训者根据自身有的课程,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设置线上 + 线下的活动形式,结合资源库,在双向互动中促进“供、求”双方关系的互相沟通融合和进一步优化。
第二,学习者和培训者的互动。
通过前期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视角构建一个新教师、骨干教师、教研员、外请专家的“学习共同体”,从实效性出发,聚焦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改造,通过赋予培训双方显著的实践特征,给与双方互动、提升,通过互动,学习者和培训者互相学习,互相改进。
实践证明,“双环多维互动”模式在助力骨干教师专业进阶提升方面,有效优化了骨干教师的培养模式,助力区域教研培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