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钢铁企业安全标准化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

李龙飞

凌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省凌源市 122500

引言

钢铁生产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传统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安全生产需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成为提升安全标准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钢铁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存在数据分散、预警滞后等问题,亟需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动态监管和智能决策。本文通过分析现状与挑战,探讨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与实施策略,为钢铁企业安全管理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1 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钢铁企业作为典型的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设备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然而,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依赖人工记录、纸质化流程和事后处理,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的动态监管需求。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安全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提升管理效率与响应速度。例如,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大数据分析能够预测潜在风险,人工智能可辅助识别作业现场的违章行为。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人为失误,还增强了风险预警能力,使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此外,信息化平台能够整合分散的安全数据,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确保安全规范的全流程执行。因此,推进信息化建设是钢铁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适应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2 钢铁企业安全标准化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钢铁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企业已初步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仍依赖人工巡查和纸质记录,导致数据更新滞后、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由于生产环境复杂、设备种类繁多,安全风险的动态监控难度较大,隐患排查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识别潜在隐患。此外,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孤立现象普遍存在,安全管理系统与生产系统缺乏有效对接,影响了整体协同效率。同时,员工安全意识参差不齐,传统培训方式效果有限,难以适应高风险作业环境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钢铁企业的安全标准化建设难以实现质的突破,亟需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管理流程,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推动安全生产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3 信息化建设实施路径

3.1 基础数据采集与系统集成

钢铁企业安全标准化的信息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实现基础数据的全面采集与系统集成。企业需对现有的安全管理数据进行梳理,包括设备运行参数、人员操作记录、隐患排查台账、应急预案等关键信息。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RFID 标签和智能终端设备,实时采集生产现场的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环境数据,以及设备振动、电流、转速等运行状态数据。同时,需要整合企业原有的MES、ERP 等管理系统,打破数据孤岛,构建统一的安全管理数据库。这一阶段还需制定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接口规范,确保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互通。基础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后续信息化应用的可靠性,因此企业需要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设备升级和数据治理,为后续智能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3.2 构建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

在完成基础数据采集后,钢铁企业需要构建专门的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作为标准化落地的核心载体。该平台应具备风险监测、隐患排查、应急管理、培训考核等核心功能模块,并支持PC 端和移动端的协同操作。风险监测模块需整合实时采集的数据,通过可视化大屏展示关键指标,如高风险区域预警、设备异常报警等。隐患排查模块应支持移动端上报问题,并实现从发现到整改的闭环管理流程。应急管理模块需集成应急预案、资源调度和指挥通信功能,确保突发事件的高效响应。培训考核模块可通过在线学习、VR 模拟等方式提升员工安全技能。平台的设计应注重用户体验,简化操作流程,确保各级人员能够快速上手。同时,平台需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便未来接入更多智能化功能。

​3.3 智能化功能开发与应用

在平台搭建完成后,钢铁企业应逐步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开发智能化安全管理功能。例如,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监控视频进行实时分析,自动识别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如未佩戴防护装备、违规操作等。基于历史事故数据和实时监测信息,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设备故障或安全事故。此外,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安全报告、检查记录进行文本挖掘,提取关键风险点,辅助管理层决策。智能化功能的开发需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优先解决高风险环节的管理痛点,如高温熔融金属作业、煤气区域巡检等。同时,企业需与技术供应商紧密合作,确保算法的准确性和系统的稳定性,避免误报或漏报影响生产秩序。

​3.4 全流程优化与持续改进

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安全管理的全流程优化,因此钢铁企业需要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重构。例如,将传统的纸质审批改为电子流程,缩短隐患排查和整改的响应时间;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安全事故进行根因分析,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此外,企业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对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审查,收集一线员工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功能设计。持续改进的关键在于形成数据驱动的管理文化,鼓励全员参与安全标准化建设。管理层应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掌握安全绩效指标,如事故率、整改完成率等,并将其纳入考核体系,推动责任落实。这一阶段还需注重知识积累,将最佳实践固化为标准操作程序,提升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3.5 构建智慧安全生态体系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钢铁企业应进一步探索智慧安全生态体系的构建。可与其他企业或行业平台共享安全数据,形成区域性的风险预警网络。例如,接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监管系统,实现重大危险源的联合监控。可结合 5G、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虚拟工厂模型,对生产全过程进行仿真和优化。智慧安全生态的构建需要企业打破边界思维,与上下游合作伙伴、技术服务商、科研机构等开展协同创新。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普及,钢铁企业的安全管理将更加智能化、网络化,最终实现从单点防控到全局协同的跨越式发展。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探索新技术与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结束语

钢铁企业安全标准化的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技术融合与流程优化,企业能够实现风险精准防控和管理效率提升。未来,随着 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智慧安全管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钢铁企业应持续探索信息化与标准化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加高效、智能的安全管理模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仲厅 . 钢铁企业网络安全威胁识别与应对研究 [J]. 中国宽带 ,2024,20(12):31-33.

[2] 张宝玉 , 孙博 . 钢铁企业基于零信任网络安全体系构架的搭建与应用 [J]. 中国信息界 ,2024,(03):44-46.

[3] 李羿盈 . 基于区域动态安全风险评估的钢铁企业安全管控平台开发研究[D]. 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2024.

[4] 祁睿 .“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在 G 公司的应用研究 [D].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3.

[5] 李贺 . 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智能化技术应用与实践 [J]. 冶金管理 ,2023,(20):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