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青少年交流为抓手推动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作者

崔颖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摘要:在全球化与民间外交日益重要的背景下,青少年交流正成为提升地方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路径。“济南中日交流之窗”作为中日共建的人文交流平台在推动中日青少年跨文化交往、促进地方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政校合作+文化活动+青年参与”的运行机制,该平台不仅拓宽了地方传播渠道,也提升了青年群体的国际传播意识与能力。其在日常交流、主题互动、文化体验及创意传播等方面的探索,为构建可持续的地方国际传播生态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济南中日交流之窗”  青少年交流  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课题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课题“在青少年交流中加强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济南中日交流之窗’为例”(编号:202221)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当下,地方城市的国际传播能力正日益成为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中,青少年交流不仅是推动民间外交的重要纽带,也在促进地方文化传播、增进国际理解与人文互信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济南中日交流之窗”(以下简称“济南交窗”)作为由山东省政府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合作共建、设立于山东师范大学的人文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教育合作活动,积极推动中日青少年的跨文化交流,探索并构建了地方国际传播的新路径与新模式。本文以“济南交窗”为案例,深入分析其交流机制与典型实践,旨在揭示青少年交流在提升地方文化传播力、塑造国际形象以及深化跨文化理解中的独特价值,并对未来进一步优化中日青少年交流合作提出思路与建议。

一、以青少年交流推动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多次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在此指导思想下,宣传部门和学术界不断深化对国际传播的研究,提出了多项强化传播能力的具体举措。原新华社社长蔡明照(2013)[ 蔡明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人民日报,2013.10.10]指出,青少年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亟需通过高校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原中宣部副部长王晓晖(2014)[ 王晓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7):1-3]也强调,外语工作者应积极参与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在地方层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加强地方国际传播能力不仅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也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郅允等(2024)[ 郅允,莫凡,朱文宣.广西高校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国际公关,2024(9):194-196]以广西高校为例,强调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打造交流平台的重要性。贾文山等(2024)[ 贾文山,马菲,袁梦楚.山东省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历程、现存问题与提升路径.公共外交季刊,2024(2):111-139]通过对山东省的研究发现,当地传播主体结构仍不完善,尤其是对民间与非政府力量的调动不足,制约了传播效能的进一步释放。

与此同时,国际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地方国际传播提供了借鉴方向。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为代表的机构,长期致力于推动民间文化外交,其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为中国构建多元传播格局提供了有益启示。许慈惠等(2017)通过将该基金会与孔子学院进行对比,建议在本土文化基础上构建系统、科学、具有战略性的国际传播模式,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上述政策导向与理论基础之下,如何将青少年交流与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效结合,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现实课题。作为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之一,“中日交流之窗”由两国合作设立,落地高校,依托教育资源推动青少年交流,逐步发展为地方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济南交窗”作为其中的典型,在促进中日青少年文化互动的同时,也积极拓展了济南乃至山东的对外传播空间。其实践经验对推动地方开展青年对日交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济南中日交流之窗”项目运作模式与实践成效

2006年4月,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下设的“日中交流中心”启动了“‘心连心’日中二十一世纪交流事业”,旨在通过加强两国青少年及普通市民之间的交流,构筑未来中日友好关系的坚实基础。其中,“中日交流之窗”作为该事业的重点项目之一,承担着深化人文交往、促进民间互信的重要任务。

自2007年“成都中日交流之窗”设立以来,至2019年“呼和浩特中日交流之窗”的建立,目前我国已设有17个“中日交流之窗”。这些项目普遍落户于地方高校,由相关院系,尤其是日语专业承担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依托高校资源持续开展青少年交流活动,是推动地方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

1.“济南中日交流之窗”的运行机制

“济南交窗”成立于2013年11月23日,是全国第11个设立的交流之窗项目。其运行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政府与高校协同的组织模式。

该平台是山东省政府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合作建设的人文交流项目,落地于山东师范大学,由该校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具体负责日常运作。“济南交窗”配备有固定的活动教室与图书阅览室,面向校内外公众开放。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定期提供经中方审核的日文原版图书与文化物品,中日双方共同组织利用平台举办各类交流活动。这种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了政府宏观指导与高校人才资源、学术能力的结合优势,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山东省的对日人文交流及外语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建设“活动+平台+服务”的三位一体架构。

“济南交窗”致力于打造集文化展示、语言实践和交流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通过开展各类日语学习和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如语言角、传统文化体验、影视赏析等,不仅为日语学习者提供了实践机会,也为中日青少年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场域。这种模式提升了语言教育的实效性,也增强了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力,拓展了地方对日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常规化与主题化相结合的活动体系。

“济南交窗”的日常活动涵盖了学习交流会、日语演讲比赛、专家讲座、学术会议协办等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拓展了师生的学术与国际视野。在此基础上,平台还定期开展主题化交流项目,例如与日本大学生的线上互动、接待日本青少年访鲁团体、协办赴日寒暑期实践项目、推荐优秀学生赴日交流学习等。这种常规性与专项性结合的活动体系,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日本语言与文化的持续接触与深入认知,另一方面通过情境化体验帮助青年群体跨越文化隔阂,建构起基于理解与共鸣的共同价值基础。

2.特色实践案例及成效

“济南交窗”在运行过程中,开展了多种形式丰富、内容深入的中日青少年交流活动。特别是中日大学生线上线下互动、赴日教育实践团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为推动地方国际传播的亮点实践。以下选取典型案例加以分析。

(1)主题化深度交流,增进彼此理解

“济南交窗”自成立以来,多次组织和接待来自日本高校的大学生访问团,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截至目前,已与十余所日本高校建立常态化联系,并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深入交流。例如,2020年举办的“济南—和歌山棋盘游戏”线上交流活动中,中日双方大学生通过制作文化地图、游戏互动等方式,轻松愉快地介绍济南与日本和歌山市的名胜、美食与文化,既激发了参与热情,也增强了跨文化理解力。该活动的视频在网络平台的总观看量近3000次,扩大了传播影响。

此后,“济南交窗”持续开展主题鲜明的中日交流活动,如2022至2023年与日本顺天堂大学合作的“汉语教学”“方言”“山文化”等线上互动;2023年8月接待来自日本和歌山县、下关市、木更津市、足立市、泉佐野市的60名青年代表来访,围绕鲁日友好交往历史展开交流;2023年10月和12月则与日本爱知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分别就便利店文化及传统节日差异展开深入探讨。这类“小切口、深互动”的活动聚焦青年群体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实现了文化价值的柔性传递和情感联结。

根据面向参加这些活动的日本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山东及中国的兴趣显著提升,了解意愿高达100%,其中尤以地方文化、大学生日常生活以及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国情况最受关注。有参与者表示,中国之行改变了此前的偏见,感受到了山东人民的热情友好。可见,主题化交流活动在深化相互理解方面成效显著。

(2)沉浸式文化体验,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

自2017年起,“济南交窗”积极协助组织山东师范大学的寒暑假赴日教育实践团,前往日本鹿儿岛大学、鹿儿岛国际大学、和歌山大学、关西大学以及其他多所高中,与当地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践团成员来自不同学科,能够在多元话题上展开讨论,展现专业特长。日本接待方为此专门设计了个性化的课程与交流活动,相关成果还会刊登在日方高校的官网或校报上,体现了对活动的高度重视。尽管因疫情一度暂停,但该项目已于2024年重新启动,至今已有近500名中国本科生及研究生参加。这些交流不仅展现了中国大学生的风采,还加深了两国青年之间的理解与友谊。

此外,“济南交窗”还每年选派学生志愿者代表赴日参加“日中21世纪交流事业参加者交流会”,分享他们在交流活动中的收获与心得。目前,已有10余名学生受邀在会上发表演讲。这些活动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深入体验日本文化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3)青年创意赋能文化外宣

依托“济南交窗”的各项活动不仅有效促进了学生将语言学习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还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日语系学生围绕中日文化交流的主题,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和科研活动,相关项目立项十余项,其中包括“直通山东网”这一获得国家级立项的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广山东地方文化,提升其对日本受众的吸引力。同时,“山东省内的遣唐使足迹研究”和“高密‘四绝’的对日传播”等项目获得了省级立项支持。这些项目致力于利用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向日本观众传递山东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如“济南名士文化传播”和“山东省吉祥物暨文化IP‘山小虎’的打造与开发”等,获得校级支持并成功实施。项目成果以网页设计、短视频制作、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呈现,既有助于推动山东地方文化在日本的国际传播,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创意策划与实操能力的宝贵机会。这些实践项目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也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济南中日交流之窗”对青少年地方交流对策的启示

“济南交窗”以其稳健的运作机制、多样化的交流活动及深度融合的中日青年交流实践,为推动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总结有如下四方面的可行对策:

(1)构建稳定的政校合作机制,为地方交流提供组织保障。

“济南交窗”的运行机制显示,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是实现长期、稳定且具有针对性的国际交流活动的关键。在实践中,山东省政府、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与山东师范大学之间的三方协作,不仅保障了项目的资源投入与制度支持,也使交流活动更贴近地方实际需求与青少年特点。“政府引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组织框架,有利于各方面发挥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地方传播效能。

(2)依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本土文化国际传播。

交流活动的有效性,离不开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本地文化内涵支撑。“济南交窗”通过大学生活交流、节日文化介绍、地方美食展示等形式,成功实现了从日常生活入手、由小切口入题的文化传播路径。这一策略增添了双方之间的亲近感,更能激发外方青少年的共鸣与兴趣。因此,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注重趣味性与参与性,通过形式灵活、内容接地气的方式更容易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

(3)注重青年主体参与,提升传播内容的共情力与创新性。

青年一代具有鲜明的个体表达欲与强烈的情感共鸣需求。“济南交窗”在活动设计中广泛吸纳学生自主参与,不仅激发了其创造力与表达力,还使传播内容更具年轻视角与文化敏感度。尤其是“青年创意赋能文化外宣”部分,通过创业项目、短视频、新媒体平台等形式,让本地文化焕发“新语态”,更好地介入日本青少年的认知体系。由此可见,未来地方国际传播活动应注重赋权青年、引导青年,以其所长服务国家形象建设。

(4)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常态化交流机制,提升传播广度与持续性。

疫情催生的线上交流实践为跨国文化交往提供了新样态。“济南交窗”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推动线上文化交流的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拓宽了受众面。未来,地方在青少年国际交流中可持续推进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不仅能在特殊时期保障交流不中断,也能实现更多元化的国际传播效果。同时,可建设一体化数字平台,对活动成果进行汇总、传播与评价,进一步提升传播影响力。

四、结语

在当今全球舆论格局重构的背景下,地方城市愈加需要通过民间渠道与青年力量提升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济南中日交流之窗”的实践表明,以青少年为主体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不仅能够增进中日友好感情、打破刻板印象,更为地方文化“走出去”开辟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它既是地方参与国际传播的“微观样本”,也是推动国家民间外交战略的重要载体。

站在新时代的节点上,推进以青少年为核心的地方国际传播建设,不仅要依托已有机制深化实践,也要不断开拓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交流生态系统。通过融合多元主体、整合本地资源、激发青年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更多的交流平台将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地方魅力提供重要助力,也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更多“青年力量”与“地方智慧”。

参考文献

[1]蔡明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J].人民日报,2013.10.10

[2]王晓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7):1-3

[3]郅允,莫凡,朱文宣.广西高校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J].国际公关,2024(9):194-196

[4]贾文山,马菲,袁梦楚.山东省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历程、现存问题与提升路径[J].公共外交季刊,2024(2):111-139

[5]许慈惠,蔡妍,曾婧.国情文化视域下我国对外人文交流的现状与反思——基于孔子学院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3):26-34

作者简介:

崔颖(1977-7),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日文化比较、日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