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场馆赋能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路径探索

作者

王琬琪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414000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何长工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众扛一辈子长工”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挖掘长工精神中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可以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实践载体,同时助力长工精神的传承与传播。

一、学情分析

本次实践教学的授课对象主要为 2024 级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多为05 后。学生经过小学、初高中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普遍对“中国梦”有着基础性的认知。然而,在深度理解和价值认同层面,仍存在以下不足:在知识基础上,学生倾向于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对“为什么”以及“如何做”缺乏深入的思考。对于如何将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战略目标如能源安全、绿色发展紧密结合,并在此过程中主动承担责任,认识仍显模糊;在认知能力上,大部分学生习惯于知识的记忆,而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个人梦”如何融入“中国梦”,以及“青春力量”如何具体体现,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自觉意识的提升;在学习特点上,学生对网络学习有一定依赖,对互动讨论、小组研讨、校外实践较为偏好,预示着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已难以满足需求;专业特性上,小部分学生对长期从事炼油等工作产生畏难情绪,职业意志力有待加强。尽管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革命者的奉献精神,但如何将这种精神转化为“艰苦中坚守”“创新中突破”的行动自觉,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难点。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素质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何长工同志的生平事迹,深刻理解其“立志要高远,立志要与国家人民相联系,立志要躬行”的价值取向,以及“做大事、担大任”的精神内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人物、总结革命精神、提炼时代价值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奋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个人梦与中国梦是相统一的,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是相联系的。

教学难点:自觉躬行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教学活动将采用理论讲解与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在何长工同志纪念馆展开,并辅以课前线上预习与课后拓展,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模式。

(一)课前

上传何长工人物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何长工事迹。同时将学生分成 3 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聚焦何长工在不同时期对“为民众扛一辈子长工”的践行展开课前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为课堂深入互动和问题探讨奠定基础,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中

1. 新课导入

场景重现:师生共同驻足于何长工同志纪念馆门口,面对“为民众扛一辈子长工”的题词。

教师引导:“为民众扛一辈子长工”,这不仅是何长工的名字,更是他一生的写照,是他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他为国家民族奉献一生的价值追求。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中,无数像何长工一样的先辈,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做大事”的真正含义。

2.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场景重现:师生一同参观纪念馆“壮志凌云——华容娇子投身革命”篇章。

教师提问:何长工出生在中华民族危难深重的年代,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位有志青年会如何选择?又会树立怎样的志向呢?

教师讲解:何长工早在省立长沙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系学习期间,就开始对旧的教育制度和陈腐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勇敢的斗争。后来,他从湖南到北京,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会,在长辛店铁路工厂留法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革命思想熏陶下,特别是在同毛泽东同志的接触中,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了为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而献身的革命思想。何长工青年时期的理想,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共同追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他的理想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行动指南,指引着他一生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不息。也激励着后来的青年,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

场景重现:师生重点参观“开国功臣”“人民公仆,风范永存”等展区。

核心提问:“长工”之名,寄托了何长工怎样的初心?他一生中,有哪些感人事迹最能体现他“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情怀,以及“做大事”的价值追求?

师生互动与主题讨论:各小组代表结合纪念馆陈列的史料,如何长工创办第一所红军大学、担任重工业部代部长、地质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位的经历等,汇报课前探究成果。引导学生对比“做大事”与“当大官”的内涵,强调真正的大事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创造价值。

4. 自觉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场景重现:师生驻足观看何长工设计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油画《井冈山会师》,以及何长工与李四光的合影(地质部篇章)。

学生分享:学生结合小组的课前探究成果,分享何长工如何通过设计军旗、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中国地质事业等具体的实践行动,将“救国救民”的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教师引导:何长工的一生,是理想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他通过设计军旗、收编“绿林军”、开辟地质工作等一系列实践,将“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他攻克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也启迪我们,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小组讨论与升华: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可以从何长工的事迹中学到什么?如何将“长工精神”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青春力量?

教师总结:何长工的事迹告诉我们,青春的力量在于坚定的信念、勇于担当的精神和不懈的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以何长工为榜样,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将报国理想转化为实干实践、勤奋求学、创新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课后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特点,以何长工同志纪念馆为载体,拍摄主题为“我的中国梦与石化情怀”的短视频。视频内容可包含对何长工精神的感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思考等。

五、结论

“做大事”,担大任——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力量,是新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光荣使命。以何长工同志纪念馆为载体,结合理论学习、情景体验、互动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内在统一,树立远大志向,敢于担当作为,并将所学知识与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相结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