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音乐课堂的圆号演奏技巧教学方法研究
易光业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圆号作为管弦乐队中的重要铜管乐器,其独特音色与表现力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音乐素养与演奏能力初步养成的关键期,合理开展圆号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乐器演奏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素养。本文结合初中音乐课堂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当前圆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研究发现,当前圆号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设计单一、教学手段较为传统、学生演奏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引入情境教学、示范演奏、分层训练等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演奏水平。文章围绕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策略创新及演奏能力提升路径等方面展开系统探讨,旨在为提升初中阶段圆号教学效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推动器乐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圆号教学;演奏技巧;课堂策略;器乐教育
引言
圆号以其广阔音域与圆润音色,在交响乐与管乐合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铜管乐器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中阶段是学生音乐综合能力构建的基础时期,圆号教学不仅涉及基础演奏技能训练,还融合了音乐表达、团队协作和审美体验。然而,在当前初中音乐课堂中,圆号教学往往被边缘化,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模糊、缺乏系统训练机制,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侧重于乐谱识读和技巧模仿,而忽视了对学生演奏心理、音乐表现力及技术分层的关注。本文将以教学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圆号教学在初中课堂中的策略优化,从而为建立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一、当前初中圆号教学的现实困境分析
(一)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圆号作为相对小众的铜管乐器,在教材内容安排和课时分配上存在明显不足。多数教师在备课时缺乏针对性,对学生演奏能力的层次差异重视不足,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水平。例如,部分教学设计直接引入高难度乐段练习,忽略了基础吹奏、气息控制与口型训练的分步推进,学生难以适应,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缺少阶段性与层次性,使得圆号教学难以形成系统化、渐进式的技能构建路径。
(二)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圆号教学仍以教师讲解和个别示范为主,缺乏多样化教学手段。部分教师沿用高校或专业训练模式,忽略了初中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偏难、课堂气氛沉闷,缺少互动性与趣味性。课堂上常见的问题包括教学节奏过快、理论讲解偏多、实操演练时间不足,学生在被动接受中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动力。此外,缺乏情境创设和技术分解,使得学生对圆号演奏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难以实现深入掌握和灵活运用。
(三)学生演奏意识与能力薄弱
圆号演奏对气息、舌头动作与嘴型控制要求较高,而初中生在生理发育和心理调控方面尚未成熟,导致其演奏稳定性较差。在缺乏系统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出现发音不实、音准不稳、换气频繁等技术问题。同时,不少学生缺乏演奏信心,对圆号持排斥或畏难情绪,影响课堂参与度。加之教师缺少分层指导策略,未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训练,进一步加剧了学生间能力差异的扩大,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圆号演奏教学的策略优化路径
(一)重构课堂教学设计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学生水平制定分阶段训练目标。教师应明确教学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节奏。例如,在初期教学中重点训练基础发音、持号姿势与气息运用,逐步过渡到高低音区练习和复杂节奏演奏。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辅助练习材料,如简化旋律、节奏模仿练习等,增强学生练习的针对性与兴趣。课堂应融入目标导向管理机制,通过学习任务清单、阶段性考核与个别反馈等方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持续优化。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形式
圆号教学需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采用多样化、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如引入小组合作演奏、角色扮演、音乐游戏等方式,提高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利用视频示范、伴奏配合、音响模拟等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丰富的听觉体验与表演氛围,激发其演奏表达欲望。同时,可结合跨学科教学理念,将音乐知识与物理(声学)、美术(乐器造型)等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理解能力,深化其对圆号演奏结构和音色特性的认知。
(三)实施分层训练与个性化指导
针对学生能力差异,教师应建立分层次训练体系。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布置技巧性较强的练习内容,引导其突破高音区控制、连音技法等难点;对起步较晚或技术薄弱者,则应强调基本功强化与音准稳定性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观察、记录与个别辅导,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个别指导中应注重正面反馈与情感支持,增强学生成就感与信心,从而提高其参与积极性与持续学习动力。
三、圆号演奏技巧提升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强化气息与发音基础训练
圆号的发音依赖稳定的气流与良好的嘴唇控制。教师应在教学中设置系统的呼吸训练模块,如静态深呼吸、节奏呼吸控制、气柱强弱变化练习等,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气息支持方式。同时,应强化对口型变化与舌头动作的训练,指导学生逐步实现不同音高的顺畅转换。通过基础训练的夯实,学生能够在演奏中保持音色统一、发音清晰,从而为技巧性演奏打下坚实基础。
(二)结合乐曲演奏进行技巧综合训练
将技巧训练融入完整乐曲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可选择节奏明快、旋律优美、难度适中的中外经典圆号小品作为教学曲目,引导学生理解作品风格、情感色彩与技术要求。在演奏过程中,重点讲解与演示常见技巧如滑音、重音、跳音等,并进行局部反复训练,提升演奏的连贯性与表达力。乐曲演奏的实践过程也应设置阶段性展示与评价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目标感和成就感。
(三)营造支持性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表现欲望。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尊重、鼓励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与表达。可通过组织班级音乐分享会、小型演奏比赛、家校合作观摩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舞台体验与演奏信心。在课余时间,学校应开放音乐教室与练习室,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空间与时间保障。同时,可邀请专业圆号演奏者进校交流,为学生提供榜样引领与实践示范。
结论
初中阶段的圆号教学不仅关乎演奏技巧的掌握,更涉及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培养。当前教学中仍存在设计单一、方法滞后、参与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通过系统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指导、强化基础训练与实践演奏相结合等策略,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演奏技能与课堂参与度。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心理发展,构建科学、合理、多元的教学体系。唯有如此,圆号教学方能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发挥应有价值,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的器乐学习认知体系,激发其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最终实现技能与素养的双重提升,为其后续的音乐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满燚.圆号演奏教学的方法学研究[J].艺术教育,2024,(08):122-125.
[2] 冯庆生.圆号技能课项目式教学研究[J].戏剧之家,2024,(04):190-192.
[3] 缪志杰.圆号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演奏方法与教学探究[J].艺术研究,2023,(02):116-118.
作者简介: 易光业(2003.09-),男,汉族,湖南岳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