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光谱CT 颈动脉CTA 检测联合颈动脉彩超在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

严伟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一、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危害

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发生在颈部主要动脉血管中的病变,其主要影响的部位通常是颈总动脉,这条血管承担着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至大脑、头面部的重要任务。当该血管发生狭窄时,血流供应便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脑部的正常灌注。造成血管腔变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种以动脉内膜受损为起点的慢性进行性病理过程。在疾病初期,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程发展,动脉原有的弹性逐渐丧失,血管壁变得僵硬,内膜处会出现脂质堆积、纤维组织的过度增生以及钙盐的沉着,最终形成大小不一的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一旦逐渐增大或发生脱落,便可能引起血管管腔变窄甚至堵塞,从而导致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随着狭窄程度的逐步加重,血液通过受累血管的流量逐渐减少,严重者可发展为完全闭塞,最终引发脑卒中,甚至危及生命。脑卒中的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狭窄导致大脑灌注显著下降,或是由于动脉壁上的斑块破裂后形成微小血栓,不稳定斑块,又被称为易损性斑块,是引发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与稳定斑块相比,此类斑块更容易发生破裂,具有明显的促发血栓形成的潜在风险,这些血栓随血流进入脑内小血管并引起阻塞,造成局部脑组织坏死,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是脑卒中患者的关键因素。

二、光谱 CT 颈动脉 CTA 检测联合颈动脉彩超在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应用

2.1 光谱CT 颈动脉CTA 检测在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应用

颈动脉 CTA 检查采用 PHILIPS256 排光谱 CT 设备进行扫描检测,患者在检查时要保持仰卧体位便于观察,在检测中使用碘海醇注射液作为显影剂,通过肘部静脉进行静脉注射。首先进行常规定位扫描,以明确病变所在的区域及需要覆盖的扫描层面。扫描过程中要确保图像分辨率和细节的清晰度便于观察血管的病变,扫描所得的图像数据随后被导入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对颈部血管进行可视化三维的视觉重建,达到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内病变情况。在检测过程中根据在图像中详细评估并记录斑块的数量、具体分布部位、狭窄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侧支循环等问题。在检查中根据 颈动脉 CTA 所提供的密度和形态学表现对斑块进行性质分类,才能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这种成像方式具有无创、高分辨率、重建灵活等优点,是评估颈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

2.2 颈动脉彩超在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应用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的超声检查是通过高频彩超设备完成,通过探头来获得清晰的血管成像效果。检查时需要患者采取平躺姿势,颈后部垫以薄枕,使颈部充分伸展并完全暴露,以便与提供良好的检查视野。在操作过程中要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评估技术,对颈总动脉、双侧颈动脉窦区域、颈内动脉及其与颈总动脉的连接处进行详细检查,详细了解各段血管的内膜厚度、壁面结构是否均匀、有无增厚现象以及是否存在异常回声。通过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分析观察血流速度变化,结合灰阶成像清晰识别动脉内是否存在斑块,并进一步评估其体积大小、内部组成特征以及表面是否光滑等,初步判断斑块为软性、硬性或混合类型。在颈动脉彩超检查过程中,血管腔的狭窄程度也是评估重点,通过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中度或重度狭窄。这项检查方式无创、安全、便捷,能够为早期筛查和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影像依据。

三、光谱 CT 颈动脉 CTA 检测联合颈动脉彩超在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中的重要价值

在评估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过程中,将光谱 CT 颈动脉 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这两种成像技术基于不同的原理和检测形态,能够全面、多维度地评估颈动脉病变的具体情况。通过临床研究证实,斑块数量越多、斑块性质呈现不稳定状态,及血管狭窄达到中重度水平时,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显著升高。这些因素是脑卒中发病的独立高危指标。患者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往往与脑部供血动脉出现严重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颈动脉作为脑部供血的主干通路,一旦出现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或管腔缩窄,就可能直接影响血液流向脑组织,导致局部脑供血不足,甚至在斑块破裂或脱落形成栓子后,引发远端脑血管栓塞,最终导致脑组织坏死和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及早识别出具有脑卒中高风险特征的患者,具有重要预防意义。在检测过程中,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评估血流速度、方向、搏动指数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合图像对血管壁厚度、管腔直径、斑块形态进行初步分析,适用于筛查狭窄程度和动态观察病变进展。超声具有无创、操作便捷、可重复性强等优点,适合用于初步筛查和随访。而 CTA 通过扫描,可清晰展示颈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结构,对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管腔狭窄的程度及长度均可做出准确判断,特别对识别钙化斑块、判断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具有显著优势。CTA 能直观显示血管内腔变化和壁面病变,对易损性斑块的评估更具参考价值。将两种检查手段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取长补短。在临床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彩超可快速初筛疑似病变区域,而 CTA 则可进一步精准定位病灶并补充结构细节。通过这种协同评估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对不同狭窄程度的识别能力,全面地判断斑块类型与稳定性,提升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存在高风险因素但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也有助于实现早期干预,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光谱 CT 颈动脉 CTA 检测联合颈动脉彩超的联合检查方式,在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它不仅能够提高狭窄和斑块的检出率,而且能更准确地识别哪些患者真正处于脑卒中的病发状态,从而为早期预警、精准治疗和长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最大程度降低卒中带来的后遗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臧艳芳 , 袁振林 , 董军见 , 等 . 超声、CT 血管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 [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2020,18(5):92-95.

[2] 孙丹丹 , 陈怡静 , 霍禹璇 , 等 . 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与中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性研究 [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2,43(1):15-19.

[3] 喻银全 , 杨柠菡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 NFL 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0):1882-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