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一核心双主线”思政构建模式的高职院校智能互联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

廖佳珍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智能互联网络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一核心双主线”课程思政构建模式,深入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与丰富的实践实例,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领,以网络安全与科技强国为双主线驱动,构建涵盖“价值引领、责任担当、创新实践、职业操守”四个维度的思政元素体系。同时,结合项目化教学、校企协同育人等创新实践策略,实证验证该模式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及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显著成效,旨在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智能互联网络技术;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校企协同

一、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大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课程思政”作为首要任务,要求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智能互联网络技术专业作为新兴工科领域的代表,其课程思政建设需紧密结合行业特性,以技术伦理、信息安全、科技伦理等为关键切入点,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本文基于“一核心双主线”构建模式,结合智能互联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特点,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研究。

二、“一核心双主线”课程思政构建模式的理论内涵

2.1 “一核心双主线”的内涵

“一核心双主线”思政构建模式中的“一核心”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领,将国家认同、社会公德、职业伦理等核心要素深度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双主线”则为思政主线与专业主线的融合。思政主线主要聚焦网络安全,结合当前网络空间安全形势,引入网络攻击与防御、数据隐私保护等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同时,弘扬科技强国精神,以中国5G技术发展、芯片自主创新等为案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科技报国情怀。专业主线主要以智能互联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为载体,将智能互联网络中的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规划与优化等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

2.2 “四维度”思政元素体系

在构建思政元素时,围绕“价值引领、责任担当、创新实践、职业操守”四个维度,

价值引领维度侧重通过分析网络攻击事件背后的价值观冲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与价值观;责任担当维度侧重结合“智慧城市”等实际项目,强调智能互联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创新实践维度侧重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结合合作企业的创新实践案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职业操守维度侧重通过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强调职业操守与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三、智能互联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3.1 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从理论模块、实训模块和思政模块三个层面出发来融入课程思政。在理论模块中专业教师负责系统讲授智能互联网络技术的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同时嵌入“网络安全事件回顾”“中国5G技术发展历程”等思政案例,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在实训模块中,企业工程师深度参与实训教学,结合网络认证体系等实际项目,指导学生进行网络规划、设备配置等实践操作,同时强调网络安全规范与职业操守的重要性。在思政模块中思政教师参与课程设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解读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科技伦理原则等思政内容,提升学生思政素养。

3.2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联合领军企业,共建教学资源库:共同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库,包含“监控网络安全防护”“智慧农业中的网络安全挑战”等真实项目案例。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研发,积累行业经验,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学,分享行业最新动态与思政教育经验。施行实习实践思政化,在顶岗实习中,要求学生结合实习岗位,分析智能互联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思政问题,如数据安全、算法公平性等,并撰写实习报告,提升学生思政意识与实践能力。

3.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推送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科技强国纪录片等思政素材,开展线上讨论与互动,拓宽学生思政视野。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科技强国主题演讲比赛”等线下活动,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导师担任评委,增强学生参与感与体验感。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4.1 实践成效

学生素养显著提升,近一年,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参与课程思政设计与论文的撰写。教师能力全面增强:专业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主持多项省级教研课题,开发多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课程资源。社会影响持续扩大,课程资源库向全国高职院校开放共享,辐射服务多所联盟院校,智能互联网络技术专业中的专业课程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受到广泛好评。

4.2 反思与改进

思政元素融合度有待提升,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不够自然的问题,需加强教学设计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实施能力。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当前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教师自评、学生互评为主,缺乏第三方评价机制,需引入企业导师、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思政效果评估,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五、结论

本文基于“一核心双主线”构建模式,在智能互联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构建“四维度”思政元素体系、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策略,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课程思政从“试点”向“常态化”转型,为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苏丹.以课程思政赋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25,45(06):30-36.

[2]罗敏华,胡玲玲,江清浪.“非遗传承+数字赋能”为导向的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5,(14):93-96.

[3]张丹丹,张治国.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工科类院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实施困境与对策研究[J].模具制造,2025,25(05):81-83+86.DOI:10.13596/j.cnki.44-1542/th.2025.05.026.

[4]张绍泉,李可星,周新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转化[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5,44(02):114-118.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2024年课程思政研究课题《基于“一核心双主线”思政构建模式的高职院校智能互联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2024KCSZ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