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开展生态德育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李芳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杨桥镇小学校 637636

摘要:在九年义务教育这个阶段里,农村具备着丰富丰富的自然教育资源,这些资源给生态德育给予了宽广的天地。本文主要围绕农村的自然环境展开,探讨怎样去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借助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应用活动当中,树立起生态意识,塑造良好的品德,阐述了这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开展策略,努力为农村的德育工作开创出新的道路,帮助学生做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生态德育;探索

农村,这片广袤的地域,持有着城市不可比拟的独特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葱茏的山林,流淌的溪流,广袤的田野,繁多的动植物……它们包含了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画卷。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来讲,这里是他们成长的天然乐园;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这里更是一座蕴含着无尽德育财富的宝库,在当下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大环境下,借助农村自然环境开展生态德育,同时贴合农村实际,更能让德育工作鲜活起来,给学生带来别样的成长体验。

一、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开展生态德育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农村的学生每天都与自然相伴,但不一定能深入地领会自然中的生态奥秘,借助有组织的生态德育活动,是观察四季更迭过程中动植物的变化情况,知晓土壤,水源和生物生存之间的紧密联系,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脆弱性,他们看到农药过度使用引发昆虫数量降低,河水被污染使得鱼儿难以寻觅,由此切实体会到保护生态和谐的迫切性,小时就树立起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观念[1]。

(二)塑造学生坚韧质朴的品德

田间劳作、山林探险等活动依托自然环境而展开,其中充满了汗水与考验,学生在帮助家人耕种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春种秋收的艰辛,也深入领会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从而磨砺了自己吃苦耐劳的意志;在穿梭山林的过程中,他们要应对崎岖的山路和蚊虫的叮咬,经由这些经历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也提升了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农村自然环境的质朴无华,能够让学生远离城市的浮躁喧嚣,利于涵养他们内心的纯真与质朴[2]。

二、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开展生态德育的策略

(一)自然素材的挖掘与日常教学融合

教师需炼就一双善于察觉美的眼睛,把农村的自然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各个学科的课程当中,在语文课堂之上,借助春日的繁花和秋日的硕果来表现不同的季节,让学生撰写关于自然体会的日记,创作田园风格的诗歌,以此抒发他们对自然的喜爱之情;美术课则率领学生去到户外开展写生,用画笔去勾勒出青山绿水以及农舍升起的炊烟,从而塑造他们的审美情趣;科学课更是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田间能够识别农作物的害虫,在溪畔可以探究水流对河岸的削减,进而让学生认识自然科学的原理,就能够让知识的学习和自然的感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课堂带来灵动的生命力[3]。

(二)开展实践活动,亲历自然体验

农耕体验活动,在农忙时节,安排学生参与播种,除草,收割等农事劳作,将小块责任田开展合成承包,让学生从翻地施肥开始,一直到作物生长的整个期限都参与其中并开展管理。在此过程里,学生要记录下作物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向长辈请教农耕的技巧,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以及收获的喜悦,深刻领悟到食物得来的不易,以此来推动学生对生命成长过程的尊重。自然观察活动,确定不同的观察主题,是“山林中的鸟类”“夏夜的昆虫世界”“湿地的水生植物”等等,由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望远镜,放大镜等工具开展观察并做好记录。定期组织分享会,在会交出流观察识别所得,一起探讨生物习性和生态链关系,这样做能够激发研究自然的热情,还能提升观察力与分析思维能力,在生态保护步骤方面,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积极开展垃圾清理,河流护岸植树以及宣传环保知识等公益活动,深入调查村庄垃圾污染的源头,精借助这些实际步骤为家乡的生态改善贡献力量,从而提升学生的环保责任感[4]。

(三)家校协同共育,拓展德育空间

家庭作为农村学生接触自然的起始之地,教师需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交流。其一,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向学生们讲述传统农耕智慧以及民间生态传说,譬如祖辈根据星象来判定农时的方法,还有古老祈雨仪式所蕴含的生态敬畏之情等,以此来充实德育的素材内容;其二,给家长安排“课外任务”,促进家长和学生一同奔赴自然的约定,在周末一起登山远眺,在夏夜乘凉时观察星空等,家长引导学生去体会自然的美妙之处,学生回到学校后再与同学们分享此次亲子自然之行的收获,这样就能让生态德育从学校拓展到家庭生活的各个场景当中[5]。

(四)构建校园文化,渗透生态理念

校园环境创建突出了生态这个主题,形成了“校园农艺角”,在这里耕种常见的蔬菜和花卉,并且设置了标识牌来讲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养护知识,课余时间学生们会自己去照料这些植物,而且观察它们在四季中的变化;还布置了生态文化长廊,体现学生的自然作品,环保标语以及本地生态变迁的照片,让人们在校园中行走时就能感受到生态德育的氛围。还开展了“生态文化节”,举办了自然知识竞赛,生态主题的文艺汇演以及环保手工制作大赛等活动,经由多种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生态德育的认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的自然环境如同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德育教科书”,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打开了一扇极具魅力的窗户,教师作为引导者,承担着挖掘自然德育宝藏,点亮学生心灵的重要责任。经由融合自然素材开展教学,组织绚丽多彩的操作活动,加强家校合作以及营造生态校园文化等一系列策略,使得农村学生在自然的哺育下,慢慢成长为具有生态意识,品德高尚,钟爱家乡,身心健康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小柱,袁中琼. 实施生态德育建设绿色校园[J].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0(8):41-42.

[2] 徐创华. 浅论生态德育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 学周刊,2024,32(32):152-154.

[3] 刘维军,王习明.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德育实现路径探索[J]. 现代农业研究,2020(3):10-11.

[4] 王吉雄. 浅论生态德育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 学周刊,2023,4(4):160-162.

[5] 李宏. 学工品牌建设引领德育生态系统模式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21(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