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黄河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与山东省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作者

卢玢文

烟台科技学院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0

摘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承载的文化基因始终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当前,全球范围内数字技术的迭代演进正重塑文化传承的时空维度,这促使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媒介激活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有鉴于此,文中分析黄河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与山东省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必要性,探讨如何有效推进两者融合。

关键词:黄河文化资源;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

山东省作为黄河入海口所在地,其特殊的区位优势与文化积淀形成双重驱动。值得注意的是,该省既是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又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线路遗产。这种独特的复合型优势为文化数字化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一、黄河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与山东省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必要性

1.历史使命的当代转化

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承载区,黄河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译不仅涉及文化遗产的存续问题,更指向文明基因的现代表达范式创新。在数字技术解构时空壁垒的当下,传统文化资源正在经历从固态保存向液态传播的形态嬗变。山东省作为黄河入海口所在地,其数字化转型实践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国家叙事,更肩负着探索数字黄河新型治理范式的特殊使命,这种双重属性要求其发展路径必须兼具模式创新价值与战略示范效应[1]。

2.现实需求驱动

在数字中国战略框架下,山东省作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正面临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范式转换。据《山东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战略部署,数字经济已被确立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增长极。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结构失衡现象:一方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尚未完全释放;另一方面,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仍停留在传统业态层面。这种双重困境客观上要求构建硬科技+软实力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激活黄河文化基因库的数字化潜能,在文旅融合、IP衍生、数字创意等新兴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3.可持续发展驱动手

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可依托地理信息系统与物联网技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通过建立文化遗产资源与生态数据的关联模型,既能提升环境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又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协同演进。在产业延伸层面,建议采用文化资源活化-低碳旅游开发-在地就业培育的循环发展模式,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开发沉浸式生态教育产品,在降低传统旅游环境负荷的同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就业增长点。

二、具体融合路径

1.多元数据整合机制创新

在移动优先传播格局下,需重构传统文化传播的叙事策略。建议依托鲁菜文化、传统手工艺等核心IP,实施非遗活化工程,运用第一人称视角拍摄、ASMR音效等技术手段,构建沉浸式数字叙事场域。例如围绕鲁菜宗师口述史项目,可设计多线交互式纪录片,允许受众通过选择不同叙事分支参与文化解码过程,实现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的当代实践[2]。

重点打造黄河文化直播矩阵,建立常态化VR慢直播平台。针对菏泽牡丹节、微山湖渔文化节等标志性节庆,可融合Hololens混合现实技术,构建数字导览员+文化学者的双主播模式。这种基于5G传输的实时交互系统,不仅符合梅罗维茨媒介情境理论的空间重构逻辑,更能实现文化传播从告知到体验的范式转换。

2.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在考古数字化实践中,大汶口遗址的虚拟重建需兼顾技术精度与文化阐释的双重维度。建议采用分层还原策略:基础层运用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遗址空间数据,中间层结合出土文物与文献考据还原先民生产场景,呈现层着重突出原始农耕技术体系与水利工程智慧的文化价值。

从传播接受角度考量,数字场景的建构应着重培育年轻群体的文化认同机制。以台儿庄古城等实体空间为载体,尝试构建AR+历史叙事的混合现实体验模式。具体实施中可参考两个创新方向:一是借鉴山东民间故事《大明湖传奇》的叙事逻辑,通过虚实场景叠加再现重大历史事件;二是设计交互式任务体系,使参与者在解码文化符号的过程中,自发完成从场景体验到价值认同的认知升级。

建议构建黄河文明走廊智能服务平台,其架构设计应体现三个创新特征:首先,基于GIS系统的时空叙事功能,实现文化遗产的精准空间标注;其次,运用用户画像技术建立个性化推荐机制,形成文化需求识别-场景动态生成的响应闭环;最后,开发可视化转译工具,将抽象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符号系统,推动文旅体验从被动观览向主动探索转型。

3.强化跨界合作机制

首先,在制度设计层面,建议省文旅厅联合多部门制定《黄河文化数字生态培育计划》,重点扶持具备文化解码与技术转化能力的融合型企业。以文物数字化保护为例,可尝试构建政府搭台-企业主导-高校赋能的新型合作范式:例如由浪潮集团等本土科技企业负责云端存储系统开发,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化团队进行器物纹样语义标注,文旅运营机构则基于游客行为数据分析开发AR导览系统,形成可复制的数据采集-知识转化-场景应用价值链条[3]。

其次,针对省内特有的创新资源禀赋,应着重破解高校成果转化瓶颈。当前制约因素的核心在于学术研究的技术成熟度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失衡,特别是中小文旅企业普遍面临技术理解-应用改造-商业变现的三重断层。建议依托齐鲁工业大学数字媒体技术国家工程中心,搭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市场推广全链条服务平台,重点突破文化资源跨模态转换(如壁画色彩还原算法)、数字内容版权追踪(基于区块链的元数据管理)等技术产业化难关。

最后,在国际合作维度,建议把握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区的政策机遇,创建黄河文化数字创新国际合作联盟。可借鉴敦煌研究院数字供养人项目的全球推广经验,联合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等机构,共同研发遗址智能监测系统;同时通过搭建黄河文化数字廊道跨国展陈平台,既可利用柏林博物馆岛的数字策展经验优化曲阜孔庙沉浸式体验,又能将龙山文化黑陶数字化成果纳入文化中国云展体系,实现技术引进与内容输出的双向赋能。

4.优化传播渠道策略

基于具身传播理论框架,应构建动态影像+实时交互的双轨传播体系。针对Z世代受众的媒介使用偏好,建议实施非遗活化影像工程,重点扶持《鲁菜源流考》《齐鲁匠人谱》等系列数字纪录片创作,通过情景化叙事策略实现文化解码。可借鉴数字策展人模式,联合文化传承人开展沉浸式传播,如在菏泽国际牡丹文化节期间运用多机位全景直播技术,建构节庆文化的在场性传播场景。

依托平台化传播机制,需建立社交传播+智能服务的立体传播网络。建议实施山东非遗数字品牌计划,设计具有文化标识度的社交媒体传播方案。例如,在微博平台创建#非遗守艺山东#话题矩阵,配套开发山东非遗数字地图交互程序,实现用户参与式内容生产。同时可构建智能语音服务体系,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齐鲁文化语音百科,通过多模态交互设计降低文化认知负荷,形成持续性的数字记忆建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框架下,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与数字经济的协同演进呈现出特殊的地域耦合性。这种耦合体现在文旅产业升级与数字基建的物理叠加层面,更在于文化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过程中,传统文明基因与现代技术范式的价值互嵌。对于山东而言,这种融合本质上是通过重构文化生产,探索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解空间,其过程既包含着文化遗产活化的技术伦理挑战,又孕育着区域经济格局重构的突破性机遇。

参考文献:

[1]郭甜甜,刘国伟,马应应.互联网+文化IP黄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J].匠心,2025,(01):101-103.

[2]郭怡婷.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播机遇与传播路径探析[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5,(02):70-71.

[3]赵月阳,孙凤芝,牛斌.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J].文化产业,2025,(03):139-141.

课题名称:黄河文化对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来源: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

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    编号:L2023C10190063